外感伤寒,正气充足、邪势轻微时,可不向里传变;或病程不论长短,主证主脉不变者,是病邪仍在一经,均称不传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,为不传。”“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证
①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六方。黄芪、陈皮各半两。为末,每服三钱,用大麻仁一合研烂,以水投取浆水一盏,滤去滓,于银器内煎,后有乳起,入白蜜一大匙,再煎令沸,调药末,空腹,食前服。治老人虚秘。②《圣济总录
书名。清·俞根初原著。12卷。作者融合古今有关论著,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。现代的通行本内容,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,如何秀山的按语,多系经验之谈;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,在编述体系方面,综合张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尖尾风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又称辨证施治。是理、法、方、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,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。即通过四诊八纲、脏腑、病因、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、体征进行综合分析,辨别为何种证候,称辨证;在辨证基础上,拟定出治疗
即反治。详该条。《医门法律》:“假寒者,清其内热,内清则浮阴退舍矣。假热者,温其真阳,中温则虚火归元矣。是当从治者也。”
推拿穴位名。即奶旁。见该条。
证名。又称食后昏困。指饭后昏倦欲睡之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不寐多寐源流》:“食方已,即困倦欲卧,脾气弱,不胜食气也,俗名饭醉。宜六君子汤加山楂、神曲麦芽。”参见食后昏困、嗜卧等条。
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为托盘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解剖部位名称。出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篇。又名小舌、蒂丁、蒂中、喉花、蒂中、帝中、帝钟。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,张口作“啊”音即可见。其与咽前柱(舌腭弓)、咽后柱(咽腭弓)及喉核(腭扁桃体)共组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