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病证名。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。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:“血热者,每日以午间发热,遇夜则凉,此心热也。轻则导赤散,重则四顺饮治之。”②亦称血分热。指热之在血分者。证见吐衄、咳咯、溺血,午后发热,女子月事
见《天津医学通讯》(6)1,1971。为喜树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症名。出《灵枢·口问》。系指自咬其颊。详见啮舌条。
病名。多因阳明蕴热与风热之邪相搏,邪热上冲,客于牙龈所致。初起症见齿龈红肿疼痛,发热或寒热交作,继之齿龈糜烂,常易出血,或便秘恶心呕吐。治宜疏风清热、泻火解毒。可选用黄连解毒汤、清胃散、玉女煎等加疏风
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。为天麻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①人体部位名。指耻骨联合部。②经穴名,代号RN2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回骨。属任脉。任脉、足厥阴之会。位于腹正中线,脐下5寸,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。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,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
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为托盘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因之一。指饮食方面积久成习的不良嗜好。如长期饮酒的人易患酒癖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川楝子,详该条。
书名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不著撰人。1卷。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