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虫病之一。又名白虫病、脾虫病。多因食未熟猪、牛、鱼肉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寸白虫候》:“寸白者,九虫内之一虫也。长一寸,而色白,形小褊。因府藏虚弱而能发动。或云:饮白酒,以桑枝贯牛肉炙食,并生栗所成;
病名。出《外台秘要·伤寒门》。即温疫。指温疫毒气所致的传染性、流行性病症。与一般所称的伤寒不同。详瘟疫条。
指肾受寒邪所致的病证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五脏中寒证》:“肾中寒之状,色黑,气弱,吸吸少气,耳聋,腰痛,膝下清,拘挛而疼,昏不知人。”治宜温肾散寒为主。选用不换金正气散、附子五积散、姜附汤等方。如见脐
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初生儿六七日后,阴囊收缩入腹,啼哭不止者,多系感受寒邪所致。治宜温经散寒。用硫磺、吴茱萸各五钱,为细末,研大蒜调涂脐下,再以蛇床子,微炒布包熨脐部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天章。处州府(今浙江丽水)人。年幼时读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等医书,精通医术,晚年曾任太医院吏目。
【介绍】:见王泰林条。
病证名。见朱丹溪《胎产秘书》。多因产后血出过多,心失所养,神无所归,或产后恶血不去,瘀血攻心所致。症见神志恍惚,或妄言妄见。气血虚弱者,兼见少气懒言,面色无华,自汗等,治宜补气血,方用滋荣益气复神汤(
病证名,见《银海精微》,又名小嘴赤脉附睛障。本症外眦赤脉增多,横过白睛,可侵向黑睛,痒痛无时。古人认为小眦赤脉属心之虚火或三焦壅热,宜结合全身症情辨证论治。参见赤脉传睛条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穿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