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荆芥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紫金牛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瞻甫《慈航普渡》。即子啼。详该条。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阳三焦经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医学入门·痰类》。又名火喘、火炎上喘。详各该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五方。白蔻仁、木香、藿香、砂仁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气胀腹满。
记载患者诊疗情况的记录。西汉时期,淳于意为人治病,已有诊籍记载,是后世病历医案的开始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臣意所诊者,皆有诊籍。”
古病名。鬲,否鬲之意。因气血俱病,否鬲不通,而致半身不遂。《素问·大奇论》:“胃脉沉鼓涩,胃外鼓大,心脉小坚急,皆鬲偏枯。”《类经·脉色类》:“胃气既伤,血脉又病,故上下否鬲,半身偏枯也。”
①指手足三阳经脉(《灵枢·经脉》)。②正常脉象之一。两手寸关尺脉象一向比较洪大,但无病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