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医署

太医署

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,隋唐臻于完备。以医疗为主,教学次之。唐时,属太常寺。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。由太医署令、丞等负责管理。分设医、针、按摩和咒禁等部门,医又分为体疗、疮肿、少小、耳目口齿、角法等科;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《脉诀》、《本草》、《明堂》、《素问》等基础后,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;学制分别为七年、五年、三年;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,太医署令、丞主持季考,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,视其成绩的优劣,予以升、留、退。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、助教、师、工等。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。宋代改为太医局,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。金、元、明、清则改为太医院,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活人总括

    见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条。

  • 折肱漫录

    医话著作。6卷(一作7卷)。明·黄承昊撰。初刊于1635年。黄幼年多病,自称“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,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。”遂取“三折肱成良医”之义,题名为《折肱漫录》。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,分

  • 转谷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位于胸侧部,腋前皱襞直下,第三肋间隙中。主治胸胁支满,食欲不振,呕吐;以及肋间神经痛等。斜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
  • 蜂窝疮

    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:“其疮如疽瘘之类,有小孔象于蜂窝,因以为名,此亦风湿搏于血气之所生也。”指疮疽之症形似蜂窝者。多生于背部,故后世又有蜂窝发之称。治同有头疽。

  • 丘可封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贵溪(今江西贵溪)人。曾任国子监典簿等官,通天文,尤精于《内经·素问》,但泥于太素脉。编辑有医书和经验良方,都已失传。

  • 肠泻

    病证名。《医林绳墨·泄泻》:“肠泻则疼,或腹痛肠鸣,痛一阵而泻一阵也。此由脾气不利,阴寒留滞。宜以升提其气,又兼温而养之。”参见泄泻、脾泻条。

  • 胆虚不得眠

    证名。指胆虚受邪,神气不宁所致的失眠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二:“论曰:胆虚不得眠者,胆为中正之官,是少阳其经也。若其经不足,复受风邪则胆寒,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。”治宜补肝温胆,可用温胆汤、酸枣仁丸、五补

  • 锁严子

    见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。为锁阳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指压麻醉

    用手指按压穴位来达到镇痛、镇静作用,以便进行手术的方法。又称点穴麻醉。常用于拔牙、甲状腺切除、骨折复位、关节脱位复位等手术中。

  • 生熟三黄汤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九方。生地黄、熟地黄各一钱五分,黄连、黄柏、黄芩、人参、苍术(米泔水浸炒)、白术(土炒)、厚朴(姜炙)、当归身、陈皮各一钱,地榆、防风、泽泻、生甘草各六分,乌梅二个。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