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阳阳明合病

太阳阳明合病

病名。指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,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。”又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,此太阳之证,而更兼不眠,即太阳阳明合病也。”《伤寒溯源集·合病证治第十五》:“太阳阳明合病者,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,以两经见证之中,有喘而胸满之证,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。”《伤寒论条辨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盖太阳,膀胱也,膀胱主水;阳明,胃也,胃主饮。风邪属阳,阳主气阳邪协气,泛滥水饮而上涌,得逆则与俱出。此呕之所以为呕,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伤寒论注》: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,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,表里之气升降失常,故不下利则上呕也。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,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。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,利自可止;呕则加半夏,表而降之,呕自可除也。”参太阳病阳明病、合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巩丸

    见《景岳全书·外科钤》卷六十四。即蜡矾丸,见该条。

  • 柔脾汤

    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七方。炙甘草、炒白芍药,黄芪各半两,熟地黄一两五钱。为末,每服五钱,水、酒各半煎服。治虚热吐血,衄血汗出。

  • 臊疳

    病证名。见《洞天奥旨》卷十二。即瘙疳。见该条。

  • 小儿阴疮

    病证名,指小儿阴囊生疮。多为湿热之邪下注阴器所致,表现为阴囊疼痛流水,日久不瘥。治宜清热燥湿,用二妙散加味,外用川椒、荆芥、槐枝、柳枝、蛇床子煎汤洗后,用朴硝末掺之。

  • 芍药防风汤

    《医宗金鉴·痘疹心法要诀》卷五十八方。升麻、防风、陈皮、桔梗、川芎、炒白芍、甘草、厚朴(姜炒)。水煎服。治小儿痘出不快,发热腹痛而烦躁者。

  • 便易经验集

    方书名。1卷。清·毛世洪辑。刊于1791年。本书集录作者试用有效单方,分为头面、眼目、耳鼻、喉口、胸腹、四肢、下部、二便、妇女、小儿、疮毒、癣疥、伤科以及中毒、奇病等19类。每类除选录方药外,并多附以

  • 陷经

    指经血下陷、漏血不止的病证。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:“妇人陷经,漏下黑不解,胶姜汤主之。”参见崩漏条。

  • 藕包

    病名。出《病科选粹》卷四。即臑痈。见该条。

  • 太平惠民局

    宋代官方设立的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名称。始建时名“卖药所”,1103年改为此名。1114年又更名为“医药惠民局”。

  • 回气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《千金翼方》作迴气。位于骶骨尖端。主治痔疮,便血,大便不禁等。艾炷灸3~7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