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诸热辨
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即荠菜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又称濡泄、湿泻、洞泄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四:“寒湿之气,内客于脾,则不能裨助胃气,腐熟水谷,致清浊不分,水入肠间,虚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随气而下,谓之濡泻。”详濡泄、湿
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大怒不止,则肝气上逆,血随气而上溢,可致面赤、气逆、头痛、眩晕,甚而吐血或昏厥卒倒等病症。
出《滇南本草》。为狼毒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4卷。清·费伯雄撰。刊于1865年。本书系根据汪昂《医方集解》中的方剂次序,逐方予以评述。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。作者评述诸方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,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
病证名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三:“此症脾家湿热不清,大舌四边发疳白点糜烂。”又名烂边舌。治宜清利湿热。用导赤散加黄连、滑石、车前子等。外擦冰硼散、锡类散等。
真阴不足,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。症见头目眩晕、面色潮红、目赤、咽干、喉痛、牙痛等。治宜滋阴降火。
二十四节气之一。《群芳谱》:“暑气至此尚未极也。”这时正值初伏前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的最热时期。
病证名。朱振声《妇女病续集》:“当有经水,阴户内发燥而干醵,由肝火偏炽,下吸肾液,肝肾之阴两亏也,用生地、女贞、阿胶并以生芝麻油涂阴户内;发热而潮湿者,肝火旺而挟湿也,用黄连、黄柏、川楝子,并以川楝子
《素问》篇名。五运,即五行之气,因其变化运行,故名。本文介绍了司天、在泉、左右间气的循行规律,以及五运的由来和六气的作用。文中又指出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,即谓“从其气则和,违其气则病”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