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九。即赤丹。见该条。
五脏相关理论之一。也称乙癸同源。①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;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相生,故称。此义最为通用。②肝和肾均内寄相火,且相火源于命门。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,常是肝肾并治,或采用滋水涵木,或补肝
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玉簪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敦疽。见该条。
黄疸二十八候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。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。其症色黄而晦,一身尽疼,四肢沉重,不欲饮水,小便不利,发热等。治宜化湿利冰,如茵陈五苓散、除湿丹之类。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,热在里,有血
【介绍】:南宋医家。宁宗赵扩时为太医局教授,分职主管产科。收集妇产诸病常用有效方剂,并附妊娠、产前、产后杂病病例,于1220年(嘉定13年)编成《女科百问》二卷(一名《产宝百问》)。
气功术语。脾神的代名词。《简易方》:“脾名常在。”
经外奇穴名。见《针灸学》(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)。即胃管下俞。见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石南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寿世保元》卷七。即经闭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