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:“此眼初患之时,或痒或痛,年多风赤,睑中有疮。因热在肺膈,脾胃风壅,致令两睑相粘。即宜钩割熨烙,服排风散。”
见《中级医刊》(5):57,1959.即芭蕉油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衍义》。为水红花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伤寒论》。指睡眠时发出的呼吸粗鸣声。即鼾。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白接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九虫病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九虫病诸候》:“赤虫状如生肉,动则肠鸣。”或更见腹泻,便脓血等。治宜攻积杀虫为主。方用追虫丸、芜荑散等。参见九虫病条。
锁子骨的别名。详拄骨条。
即捏脊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阿利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本法起源很古,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。临床操作时,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,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,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