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又名沍耳。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:“耳疳生疮臭秽,乃足少阴、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。”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:“耳疳时出黑臭脓。”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,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。治宜清火利湿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戈维城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元实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精于医术,著有《药性会元》一书。
【生卒】:十七至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履中,号适庐老人,江苏云间(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,生平事迹未详。他根据一种古本《难经》,加以摘注而著成《古本难经阐注》一书。
见痘疹金镜录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汤液,五谷之液;醪醴,皆酒之属。古人用汤液醪醴治病,今之煎剂、酒剂,即由此发展而来。本篇首先讨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及治疗作用,故名。下文提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抗病机能的密切关系,指出养生防病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阳络脉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产后玉门不敛、产户不敛、产后阴户不闭、阴门不闭。《万氏妇人科》:“女子初产,身体纤柔,胞户窄小,子出不快,乃至折裂,浸淫溃烂,日久不敛。宜内服十全大补汤,外用敷药:白芨、白龙骨、诃子、烂蜂
药物学著作。4卷。清·王逊撰。刊于1694年。本书选取《本草纲目》中597种药物,另新增9种共606种,叙述简要,并附评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