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地菍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。为罗锅底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指胃气败绝,当不能食,而反能食的危重病证。多因病进或药误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”“伤寒脉迟,六七日,而反
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》(遵义医学院)。虎杖(或三棵针)30克,木香、枳壳、大黄各15克,金钱草(或茵陈)30克,栀子四钱,延胡索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2克,体壮证实者可日服二剂。用药后疼痛加剧,可
病名。指黑睛上之薄翳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微翳,混蒙瞳子,人虽不觉,自难耐其昏眊,名曰虚潭呈月,盖其状光滑深沉,似无而实有也。凡一切险恶外障,致目失明者,愈后必有此。”属宿翳,详该条。
见《分类草药性》。为紫金牛之别名,详该条。
温法之一。治疗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。常用方如温胆汤。
丛书名。一名《六科证治准绳》。明·王肯堂撰。刊于1602年。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。包括《杂病证治准绳》八卷,《杂病证治类方》八卷,《伤寒证治准绳》八卷,《疡医证治准绳》六卷,《幼科证治准绳》九卷,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水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耳中溃烂有少量脓液。《幼科金针》:“小儿肾经气热,其气上冲耳中,水湿停留,搏于气血而成。发无寒热,不哭不知者,为耳溃,久而不治,恐成耳聋。先以棉球取出其脓,宜红绵龙骨散吹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