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医学入门·淋》。指因感受暑邪而成的淋症。实症宜用山栀仁、五苓散、益元散;虚症用生脉散。暑月汗多而小便赤涩者,宜春泽汤、桂苓甘露散。参见淋条。
证候名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左手关上脉阳虚者,足少阳经也。病苦眩厥痿,足指不能摇,躄不能起,僵仆,目黄,失精,,名曰胆虚寒也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未婚女子由于阴虚血弱,火盛水亏而致经闭。症见经闭不行,羸瘦,潮热。治宜养阴益血。方用柏子仁丸,兼用泽兰汤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方。①贝母、知母各半两,巴豆(去油膜)半钱。为细末,姜泥为丸,朱砂为衣(一云青黛为衣),每服五丸,食后白汤送下。治食积火郁嗽。②又名与点丸。炒黄芩。为细末,煮糊或蒸饼为丸,梧桐子大,每
①同涩。枯涩、滞涩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荣泣卫除。”谓荣血枯涩,卫气的作用消失。②凝聚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。”《素问·经络论》:“寒多则凝泣,凝泣则青黑。”③泪。《灵枢·
病证名。指因多劳过欲,真阴亏损,阳浮引阴血从上窍而出的衄血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衄血有格阳证者,以阴亏于下,而阳浮于上,但察其六脉细微,全无热证,或脉且浮虚豁大,上热下寒,而血衄不止,皆其证也。治
病名。见《喉痧正的》。即喉痧。清·叶天士云:“雍正癸丑年间以来,有烂喉痧一症,发于冬春之际,不分老幼,遍相传染。发则壮热烦渴,密肌红,宛如锦纹,咽喉疼痛肿烂,一团火热内炽。”参见烂喉痧条。
医经著作。又作《八十一难经注》。三国时吴人吕广著。一卷。出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今佚,其佚文可见于《难经集注》。
唐代医官职称。共设4名,官阶从六品上。
见焦氏喉科枕秘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