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书名。10卷。明·周文采撰。刊于1495年。,作者将其平日常用及见闻有效之方,分类编成此书。分诸风、诸寒、中暑、中湿、伤寒、疟、痢等共45类。包括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疾病。每类均先论后方,选方颇精,切
病名。指体虚患痢或痢久致虚的病证。有因气虚、血虚、房劳伤、痢久虚滑等不同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虚痢困倦,谷食难化,腹微痛或大痛,并无努责。血虚淡红,通玄二八丹;日久,四物汤加升麻、香附、侧柏叶;房劳伤
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流火流痰痧》:“痧毒传变,不待时日,朝发于足而足肿痛,夕流于手而手肿痛,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,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。此等之痧,乍隐乍现,乍来乍去,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,最难识认。如痧
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少林内功》。两足分开,宽于两肩,足尖略内收,前胸微挺,后臀要蓄,两手后伸,挺时翘掌,四指并拢,拇指外分,两目平视,呼吸随意。
骨名。又名横骨、盖骨。即耻骨上支。
方书名。30卷。宋代医方,撰人待考(原题宋·张锐撰。据陆心源《仪顾堂集》卷19考证疑为北宋·孙兆撰)。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,已缺2、3、6、8四卷。卷1为医论及炮炙法;卷4~27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
【介绍】:见王好古条。
见《温病条辨》卷一。即加减玉女煎,见该条。
痿证之一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。又名皮毛痿。详该条。
书名。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。本书根据老中医刘寿山对骨伤科疾病的经验整理而成。上篇总论正常人体的筋、骨、及手法、诊断、用具、用药等;下篇分别介绍全身各部位的骨折、脱位、伤筋及内伤四类疾病的整复手法、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