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梅核气

梅核气

病名。泛指咽喉部有异物感。《赤水玄珠·咽喉门》:“梅核气者,喉中介介如梗状。”《古今医鉴·梅核气》:“梅核气者,窒碍于咽喉之间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核之状者是也。始因喜怒太过,积热蕴降,乃成厉痰郁结,致斯疾耳。”多因情志郁结,痰气凝滞所致。治宜理气解郁化痰。用半夏厚朴汤、加味四七汤、噙化丸等方。本证多见于慢性咽喉炎、神经官能症等疾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敛子

    见《广东新语》。为阳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太阴头痛

    病证名。三阴头痛之一。《兰室秘藏·头痛门》:“太阴头痛,必有痰,体重,或腹痛为痰癖,其脉沉缓,苍术、半夏、南星为主。”《冷庐医话》卷三:“太阴、少阴二经虽不上头,然痰与气逆壅于膈,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。

  • 寻常渴

    即渴。为与消渴区别,故称寻常渴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口燥咽干,此寻常渴,非三消证。”详渴条。

  • 夹血伤寒

    病名。一名伤寒夹瘀。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夹血伤寒》:“一名伤寒夹瘀。”“内伤血郁,外感风寒,或脱衣斗殴,触冒冷风,又或跌仆打伤,一时不觉,过数日作寒热,状如伤寒。……头痛身热,恶寒烦渴,胸胁串疼,腹有痛

  • 后胁

    背的侧部,相当于肩胛下至第十二肋间部位的总称。

  • 冬应中权

    冬季应时的脉象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冬季严寒,阳气固密,脉象相应沉伏,像秤锤一样下垂。

  • 化气利水

    即温阳利湿,详该条。

  • 庵罗果

    出《开宝重定本草》。为杧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口问

    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篇所论诸病,既非风寒之外感,又非情志之内伤,古书没有记载,口授相传,故名。篇内讨论了十二种病证之发病机制、证状及针刺方法,即:欠、哕、唏、振寒、噫、嚏、亸、泣出、太息、涎下、耳鸣、自

  • 洗肺散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半夏三钱,黄芩、天门冬、麦门冬各二钱,五味子、杏仁各一钱,甘草五分,生姜五片。水煎服。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,症见口燥,声嘶,烦热引饮,或吐涎沫,甚至咯血,脉数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