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外科理例》卷一。又名内陷。即疮疡邪毒内攻之意。参见三陷条。
见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。为千斤拔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紫茉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黄芪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证候名。多指肺脾气虚。可由肺虚及脾,或由脾虚及肺而致。证见久咳不已,短气乏力,痰多清稀,纳食减少,腹胀便溏,甚则足面浮肿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治宜补脾益肺。
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……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。”《黄帝内经太素》:“……十二经脉,入府藏者,以为内经,行于四支(同肢)及皮肤者,以为外经也。”
食亦的病理之一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,又谓之食亦。”王冰注:“胃为水谷之海,其气外养肌肉,热消水谷,又铄肌肉,故善食而瘦,又谓之食亦者,谓食入移易而过,不生肌肤也。”
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野木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。即半身不遂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文江人。撰有《医方大成》等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