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正宗》卷三方。川芎、当归、白芍药、生地黄、黄连、天花粉、知母、黄柏、大黄(蜜水拌炒)各二钱。水煎,空腹服。治悬痈蕴热结肿,小便涩滞,大便秘结,内热口干,烦渴饮冷,六脉沉实有力者。
【介绍】:东晋时期武职大臣,兼通医学。字深源。曾著方书,后失传。
见吴悔菴《秘传内府经验女科》。即差经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小儿痉病之一。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。湿热病邪。侵袭经络,以致身热不扬,抽搐,或四肢痉挛,角弓反张。治宜清热化湿为主,如甘露消毒丹。清·吴鞠通《解儿难》:“湿为浊邪,最善弥漫三焦,上蔽清窍,内
推拿穴位名。即精宁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咸虾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瘛疭。见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详瘛疭条。
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方。细辛、黄芩、防风、大黄(微炒)各一分,川椒(去目)、蜡各半两。为细末,用清麻油三合煎至紫色,滤过下蜡,为膏,每服用大豆大,点于耳中,日三次。治小儿风热入脑,或因水入而致的耳
证名。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指泪出不止的证候。详流泪证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见《针灸学》(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)。即胃管下俞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