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东中药》Ⅱ.(生草药部分)。为鲫鱼胆草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见《食疗本草》。为蒟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医林绳墨·眩运》。又作昏晕。详该条。
见慈航集条。
见脉诀条。
病证名。小儿发热面赤,手足抽搐,两目上视,痰喘不已。诊其六脉俱伏,反无热象。治以疏风而热不除,豁痰而痰不消,定惊而惊益甚者,属痧胀。视其腿弯、肘弯有痧筋,用消毒三棱针刺之,紫黑毒血流出自愈(《痧胀玉衡
病证名。指七情所致之郁证。《不居集·诸郁》:“内郁者,七情之郁也。”参见怒郁、思郁、忧郁、悲郁、惊郁、恐郁各条。
①七情之一。悲哀过度可伤脏气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故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心气虚则悲。”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(精气)并于肺则悲。”②病证名。
【介绍】:见吴昆条。
飋通瑟。凉风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德雾露萧飋,其变肃杀凋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