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消中

猜你喜欢

  • 太医院同佥

    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,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,官阶正四品。

  • 紫陷

    五陷之一。清·周冠《痘疹精详》:“痘出稠密,晕红紫而顶陷下者,紫陷也。”由血热炽盛所致。其症必气粗,身热,口渴,烦躁不安。治宜凉血解毒,用犀角地黄汤加减。

  • 血箭疔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即红丝疔,见该条。

  • 反胃

    病名。又称翻胃、胃反。①指食下良久复出,或隔宿吐出者。《医贯》:“饮食倍常,尽入于胃矣,但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一两时而吐,或积至一日一夜,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,原物酸臭不化,此已入胃而反出,故曰翻胃

  • 气结腹痛

    病证名。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。亦称气滞腹痛。《症因脉治·腹痛论》:“气结腹痛之症,胸腹胀满,痛应心背,矢气则痛减,气闭则痛甚,服破气之药稍减,服补气之药则愈痛,此气结腹痛之症也。”多因七情郁结,气食相

  • 眼内风痒

    证名。出《银海精微》。指患眼遇风痒极者。详目痒条。

  • 目下睑

    指下眼睑,又称目下弦。见目弦条。

  • 幼科入门

   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。

  • 范汪方

    见范东阳方条。

  • 其下者引而竭之

    治则。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下,指下部如腹部、二阴等部位;引,引导、通利;竭,祛除。指病邪在下的病证用泻法、利法等疏导,使病邪从下而出。如阳明腑实用承气汤,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之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