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温经汤

温经汤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温经汤

药方名称温经汤

处方阿胶(蛤粉碎炒)、当归(去芦)、川芎人参肉桂(去粗皮)、甘草(炒)、芍药、牡丹皮,各二两;半夏(汤洗七次)二两半,吴茱萸(汤洗七次.焙.炒)三两,麦门冬(去心)五两半。

炮制上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,月候不调,或来多不断,或过期不来,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。

又治曾经损娠,瘀血停留,少腹急痛,发热下利,手掌烦热,唇干口燥。

及治少腹有寒,久不受胎。

用法用量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入生姜五片,煎至八分,去渣,热服,空心,食前服。

摘录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金匮要略》:温经汤

药方名称温经汤

处方千金调经散(《万病回春》卷六)。

制法吴茱萸9克当归9克 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(去心)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(去心)9克

功能主治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。治冲任虚寒,瘀血阻滞,月经不调,或前或后,或逾期不止,或一月再行,或经停不至,傍晚发热,手心烦热,唇口干燥;或小腹冷痛,久不受孕者。

用法用量上十二味,以水l升,煮取300毫升,去滓,分二次温服。

备注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,通利血脉为君;当归川芎,芍药、丹皮养血祛瘀为臣;阿胶麦冬养阴润燥,人参甘草益气健脾,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;甘草调和诸药为使。诸药相配,共奏温经散寒,养血祛瘀之功。

摘录金匮要略

妇人大全良方》卷一:温经汤

药方名称温经汤

别名小温经汤(《医学入门》卷八)。

处方当归川芎芍药 桂心牡丹皮莪茂各15克人参甘草牛膝各30克

制法上哎咀。

功能主治温经散寒,活血化瘀。治寒气客于血室,血凝不行,致经道不通,绕脐寒疝痛彻,其脉沉紧者。

用法用量每服15克,用水220毫升,煎至180毫升,去滓温服。

摘录妇人大全良方》卷一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磨汤

    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卷二:四磨汤药方名称四磨汤别名四磨饮(《杏苑生春》卷六)。处方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功能主治破滞降逆,补气扶正。治七情伤感,上气喘息,胸膈满闷,不思饮食。用法用量上四味,各浓磨水,取3

  • 劫风膏

    药方名称劫风膏处方威灵仙(去芦)1两半(锉细,焙,研为末)。制法上用皂荚3两去皮弦,捶损,挪温水1碗绢滤过,慢火熬若稀糊,入醇醋半两,再熬3-5沸,去火候冷,用前药末停分乳钵内杵匀,为丸如芡实大。功能

  • 活血通经汤

    《兰宝秘藏》卷下:活血通经汤药方名称活血通经汤处方芍药5分,升麻1钱,葛根1钱,人参1钱,当归身1钱,炙甘草1钱,酒黄柏2钱,桂枝2钱。制法上锉,如麻豆大。功能主治活血通经,缓急润燥。主风气暴至,六脉

  • 黄耆汤

   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十一:黄耆汤药方名称黄耆汤处方黄耆60克(锉)知母30克石膏60克白芍药30克麦门冬30克(去心)甘草15克(炙微赤,锉)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人参3

  • 阴毒内消散

    药方名称阴毒内消散处方麝香6克轻粉9克丁香3克 牙皂6克 樟冰12克 腰黄9克 良姜6克肉桂3克川乌9克 甲片9克 白胡椒3克乳香6克(去油)没药6克(去油)阿魏9克(瓦炒去油)制法上药各研极细末,分

  • 疗毒汤

    药方名称疗毒汤处方胡麻、威灵仙、何首乌(生)、苦参、荆芥、石菖蒲、防风、独活、甘草。功能主治一切久远痛痒诸疮。用法用量白酒煎服。摘录《诚书》卷十五

  • 两生汤

    药方名称两生汤处方肉桂2钱,附子1钱,熟地2两,山茱萸1两。功能主治朝食暮吐,或暮食朝吐,或食之一日至3日而尽情吐出者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1剂而吐减半,再剂而吐更减,连服4剂则吐止矣,服10剂而全愈也。

  • 补阳消疟丹

    药方名称补阳消疟丹处方人参5钱,鳖甲1两,白术1两,茯苓1两,当归7钱,白芍7钱,柴胡1钱,枳壳1钱,槟榔1钱。功能主治疟疾忽为下痢,欲发汗则身已亡阴,欲祛邪则下已便浊物者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各家论述此

  • 大芦荟丸

    《古今医鉴》卷十三:大芦荟丸药方名称大芦荟丸处方苍术(米泔浸,炒)陈皮厚朴(姜炒)青皮枳实(炒)槟榔神曲(炒)山楂(去子)麦芽(炒)三棱(煨)莪术(煨)砂仁茯苓黄连胡黄连芜荑仁使君子青黛芦荟各等分制法

  • 高良姜丸

    《圣惠》卷四十五:高良姜丸药方名称高良姜丸处方高良姜3分(锉),桂心半两,当归3分(锉碎,微炒),陈橘皮半两(汤浸去白瓤,焙),威灵仙3分,槟榔3分,牵牛子2两(微炒),羌活3分,萝卜子2两(微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