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古病名。指下焦实热而致二便不通,呕吐不停者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四:“下焦实热,其气内结,不下泌糟粕,而淤浊反蒸于胃,故二便不通,清逆不续,呕逆不禁,名曰走哺。人参汤主之。”②指
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四引《简易方》方。白石英、朱砂各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五分,金银花煎汤送下。功能清膈上风热痰饮。治心气不宁,怔忡惊悸。
【介绍】:东汉时期民间医生。其真实姓名不得而知。据载,于市场上悬挂一壶,卖药治病。后世称医生开业行医为“悬壶”,即来源于此。
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中叶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初名彦贞,字我生;一字期叔,号辰山。华亭(上海市松江)人。长于脉学,汇集脉学文献七十余种,结合家学及个人经验,编成《脉诀汇辨》(1662年刊行)一书,其中包括
病证名。指因痰所致的发热。《证治汇补·发热》:“痰证发热,向夜大作,天明渐止,必兼胸膈不快,恶心不食,肢倦体瘦。盖痰滞中宫阻碍升降,故恶心痞满。血无所滋,故夜分转甚。津液不化而体瘦,气血阻滞而倦怠。均
病名。指天时应寒反暖,人感而致的咳嗽。《医学心悟·咳嗽兼症》:“俗称热伤风咳嗽者,何也?答曰:热伤风者,如冬温之候,天应寒而反温,自人受之,则为头痛、喉肿、咽干、咳嗽之属,与正风寒之咳稍异。”治用止嗽
书名。10卷。张骥撰。本书辑录《内经》中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,分为阴阳色气味、气运、五岁、穴化、五方、水谷、五宜、五过和药制共九类,分别予以集注,并加按语说明。1923年成都义生堂刊印发行。
病名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乃目傍窍中流出薄稠水,如脓腥臭,拭之即有,久则目亦模糊也。”同漏睛。详该条。
古代医生职称。指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服务的医生。
见医学便览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