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秋燥

秋燥

病名。见《医门法律·秋燥论》。指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。一般病情较轻,传变较少。《六因条辨·秋燥辨论》:“因秋令太温,雨泽愆期,风阳化燥,皷寰宇,以致消烁之势,乘虚袭肺,肺失清肃,则洒洒恶寒,翕翕发热鼻鸣干燥,咳逆衄血,舌赤齿枯,诸症丛生。”《医碥》卷二:“秋燥宜润,杏仁、瓜蒌之属。”可用滋燥养荣汤清燥救肺汤、杏苏汤、桑杏汤等。秋燥有温燥凉燥两类。《医醇賸义·秋燥》:“燥者干也,对湿言之也。立秋以后,湿气去而燥气来,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。”若肺受燥热,症见发热咳嗽,甚则喘而失血,可用清金保肺汤;若肺受燥凉,症见咳而微喘,气郁不下,可用润肺降气汤。本病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肺炎等疾患。参见温燥、凉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竹苓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雷丸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产后发痓

    痓同痉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产后痉病。详该条。

  • 惊胎

    病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:“惊胎者,见怀妊月将满,或将产,其胎神识已具,外有劳伤损动,而胎在内损动也。”

  • 山萸肉

    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为山茱萸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经来下肉胞

    病证名。亦名经来下血胞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经来不止,忽下肉胞三五个,状如鸡子大,软如絮,用刀剖开,内如石榴子,昏迷不省人事。宜服用十全大补汤。”

  • 药材学

    书名。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编。本书系统地整理了药材学的总论及700余种药材的生产、鉴定和应用知识,并附有药用动植物、药材外形、饮片及组织粉末等图共1300余幅。是一部较大型的药材参考书。1960年由

  • 鳅肚疔

    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,即蛇腹疔。见该条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
  • 历节

    病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》。又名白虎风、痛风。详历节风、痛风条。

  • 红痧

    痧证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红痧,皮肤隐隐红点,如疹相似,痧在肌表,感受虽浅,热酒热汤,亦不可犯。外用焠刮。”用荆芥汤等。参见痧条。

  • 邱熺

    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浩川。广东南海人。嘉庆十年(1805年)经商澳门,习得种牛痘之法,自身试之并及亲友,均无不验,乃于会馆专司其事,历十余年。后将种痘方法详加记述,纂为《引痘略》(1817年)。为我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