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脾约

脾约

病名。便秘的一种。出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。约,约束之意。这里指脾虚津少,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。《注解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》:“胃强脾弱,约束津液,不得四布,但输膀胱,致小便数大便难,与脾约丸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秘结证治》:“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,大便坚秘,小便频数,谓之脾约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大便秘结源流》:“脾约,液枯证也。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,小便数,则津液内竭,大便必难,其脾为约,脾约丸主之。盖液者,肺金所布,肺受火烁,则津液自竭,而不能行清化之令,以输于脾,是肺先失传送之职,脾亦因爽转输之权,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,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。……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,恐虽热甚,而偶误服此,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。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,使阳火不炽为上。宜当归润燥汤、苁沉丸、润肠丸。”参见大便秘结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唇口燥裂

    证名。指口唇干燥,甚则裂开的症象。《温疫论·数下亡阴》:“津不到咽,唇口燥烈,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。今重亡津液,宜清燥养营汤。设热渴未除,里证仍在,宜承气养营汤。”多因阴津不足,脾热炽盛所致。治宜养阴

  • 熟地黄汤

    《审视瑶函》卷四方。熟地黄(酒洗)八钱,糯米一撮,人参一钱,麦门冬一钱五分,天花粉三钱。为粗末,加生姜一片,大枣二枚,水煎服。治产后眼昏头晕,虚渴口干,气少脚弱。《证治准绳》亦有本方,但多炙甘草。

  • 颈骨

    骨名。俗称天柱骨。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颈骨者,头之茎骨,肩骨上际之骨,俗名天柱骨也。”详旋台骨条。

  • 止血树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滑叶跌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爪法

    ①刺法名。指针刺时,以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。《针经指南》:“爪者,凡下针,用手指着力置针有准也。”本法源于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“抓而下之”。②推拿手法。即掐法,《肘后备急方·救卒中恶死方

  • 太医助教

    古代医疗工作职称。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,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,职在太医博士之下,官阶从九品中。

  • 专精

    专,纯净;精,精华。如心为五脏六腑之主,故“夫心者,五脏之专精也。”(《素问·解精微论》)。又如司岁之年,收备的药物气全力厚,是因为能得天地纯净之精气,故曰:“先岁物……天地之专精也。”(《素问·至真

  • 杉篱

    正骨器械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九。用杉木按伤处长短阔狭,曲直凹凸之形,制成数根长条形的小板,两头各钻一孔,以绳联贯,待骨折整复,以竹帘围裹后,加用此板紧缚。取其坚韧挺直,使骨缝无离定脱走之患。今仍沿用

  • 伤乳食

    病证名。指乳食停滞而致的吐泻。《幼科发挥》:“伤乳食,物出作馊酸气者是也。”临床多伴有腹痛,面色黄滞,发热,不喜饮食。治以化乳消食为主。宜胃苓丸,煨生姜煎汤研碎调服。

  • 胎前暑泻

    病证名。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:“胎前暑泻,以胃苓汤加香薷、扁豆、煎好冷服。”即妊娠暑泻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