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胖血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太阴络脉,见该条。
见《本事方》。为砒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系指牙齿干燥失泽。《疫痧草》卷中:“火灼液亏是以齿干。”多由胃热炽盛,火灼津伤,或疫喉、痧疹未透,热毒内炽,上炎齿牙,或阴虚火灼牙齿所致。治宜清胃泻热,或养胃生津,或滋阴降火。方可选用清胃散、清
人体部位名。指腓肠肌部,俗称小腿肚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上踹内。”
病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髋关节出臼,详胯骨出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即面黑子。详该条。
见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萆薢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多见于小儿。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,结于咽喉所致。症见咽喉肿痛,干涩,失声不语。治宜解毒祛邪。用粘子解毒汤加减。参见痘疮条。
见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。为人参之野生者,详人参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