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草豆蔻丸

草豆蔻丸

内外伤辨》卷下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(面裹煨,去皮取仁)枳实(麸炒黄色)白术各30克大麦蘖(面炒黄色)半夏(汤洗七次,日干)黄芩(刮去皮,生)神曲(炒黄色)各15克 干生姜橘皮青皮各6克 炒盐1.5克

制法上药研极细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。

功能主治主秋冬伤寒冷物,胃脘当心而痛,上支两胁,膈咽不通。

用法用量每服50丸,白汤下。

摘录内外伤辨》卷下

脾胃论》卷下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泽泻0.3克(小便数减半)柴胡0.6~1.2克(消息胁痛多少用)神曲姜黄各1.2克当归身 生甘草甘草青皮各1.8克桃仁(汤洗,去皮、尖)2.1克 白僵蚕吴茱萸(汤洗去苦烈味,焙干)益智黄耆陈皮人参各2.4克半夏3克(汤洗七次)草豆蔻仁4.2克(面裹烧,面熟为度,去皮用仁)麦蘖面(炒黄)4.5克

制法上药十八味,同为细末,桃仁另研如泥,再同细末一处研均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主脾胃气虚,恶风怕寒,耳鸣,腰背疼痛,鼻息不通,不闻香臭,额寒脑痛,目眩,食入反出,心胃疼痛,咽膈不通,四肢厥逆,身体沉重,不能转侧,头项转动不利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~50丸,白开水送下。

摘录脾胃论》卷下

《圣惠》卷二十八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半两(去皮),桂心半两,丁香3分,高良姜半两(锉),附子半两(炮裂,去皮脐),半夏半两(汤洗7遍,去滑),人参半两(去芦头),白茯苓3分,诃黎勒3分(煨,用皮),厚朴1两(去粗皮,涂生姜汁,炙令香熟),白豆蔻半两(去皮),陈橘皮2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。

制法上为末,酒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虚劳,脾胃气弱,痰饮不散,呕逆不下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20丸,食前以姜、枣汤送下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二十八

《片玉心书》卷五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(面包煨去油)1钱,陈皮6钱,泽泻1钱,半夏1钱,桃仁(去皮尖)7粒,麦芽(炒)2钱半,神曲(炒)4钱,柴胡4钱,姜黄4钱。

制法上为末,汤浸蒸饼为丸。

功能主治小儿外感风寒,内伤冷物,胃气当心而痛,啼哭闷绝,手足冷,或吐或不吐,以热手按摩则止者。

用法用量白汤送下。

摘录《片玉心书》卷五

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三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白豆蔻3钱,白术1两,三棱1两,草豆蔻1两,半夏1两,砂仁5钱,片姜黄5钱,枳实5钱,青皮5钱,良姜(一作干姜)5钱,陈皮5钱,桂皮5钱,丁香5钱,蓬术5钱,木香5钱,藿香5钱,小草5钱。

制法生姜蒸饼为丸。

功能主治肥人胃脘当心痛,或痞气在中脘不散。

用法用量每服60-70丸,白汤送下。

摘录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三

《圣惠》卷十八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1两(去皮),白术半两,当归1两(锉,微炒),陈橘皮半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黄耆3分(锉)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,吴茱萸1分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,高良姜半两(锉),厚朴半两(去粗皮,涂生姜汁,炙令香熟)。

制法上为细末,以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热病后,脾胃气冷,不思饮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饮送下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十八

《圣惠》卷二十九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1两(去皮),木瓜半两,当归3分,前胡1两(去芦头),人参1两(去芦头),赤茯苓1两,桂心1两,陈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白术1两,槟榔1两,诃黎勒1两(煨,用皮)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虚劳心腹痞满,胁下妨闷,不思饮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丸,食前以生姜汤送下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二十九

《圣惠》卷四十八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1两(去皮),附子1两(炮裂,去皮脐),茴香子1两(微炒),厚朴1两(去粗皮,涂生姜汁,炙令香熟),白术1两,桂心1两,干姜1两(炮裂,锉),青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芎藭1两,川乌头1两(炮裂,去皮脐),木香1两,吴茱萸1两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七疝,四肢寒冷,脐下妨痛,不欲饮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20丸,食前以热酒送下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四十八

《圣惠》卷五十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(去皮)1两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两,远志(去心)1两,桂心1两,细辛1两,干姜(炮裂,锉)1两,川椒(去目及闭口者,微炒,去汗)1两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弹子大。

功能主治五膈气,饮食难下,胸膈噎闷,四肢不利。

用法用量不拘时候,含1丸咽津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五十

《圣惠》卷五十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1两(去皮),附子1两(炮裂,去皮脐),缩砂1两(去皮),陈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干姜半两(炮裂,锉),枳实半两(麸炒微黄),吴茱萸半两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,桂心半分,鸡舌香半两,槟榔半两,木香半两,当归半两(锉,微炒)。

制法上为末,以水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五膈气,脾胃久冷,呕吐酸水,脾腹(疒丂)痛,不思饮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30丸,以热酒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圣惠》卷五十

圣济总录》(人卫本)卷四十四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(去皮)1两,干姜(炮)1两,桂(去粗皮)1两,诃黎勒皮(焙)半两,甘草(炙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人参3分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脾久虚,不下食,痰逆恶心;脾胃久冷,气攻心腹,肠鸣胀满。

用法用量本方方名,原书文瑞楼本作“豆蔻丸”。

摘录圣济总录》(人卫本)卷四十四

圣济总录》卷—一八:草豆蔻丸

药方名称草豆蔻丸

处方豆蔻仁1两,丁香1两,麝香1分,藿香叶半两,桂(去粗皮)半两,零陵香半两,莎草根(去毛)半两,木香半两,白芷半两,当归(切,焙)半两,槟榔(锉)半两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鸡头子大。

功能主治心脾蕴热,随气上熏,发为口臭。

用法用量每含化1丸,咽津液,日3丸。

摘录圣济总录》卷—一八

猜你喜欢

  • 姜附汤

    明·方贤着《奇效良方》:姜附汤药方名称姜附汤处方附子(炮.三钱)干姜(炮.五钱)功能主治治中寒,四肢厥冷强直,失音,口噤吐沫。用法用量上作一服,水二钟,煎至八分,不拘时服。摘录明·

  • 固本十补丸

    药方名称固本十补丸处方熟地8两(锅刀切块,酒水各半煮烂,捣烂,入药),山茱萸肉5两(酒拌,蒸,晒干,炒),怀山药6两(炒黄),白茯苓4两(人乳拌,晒干,焙),淮牛膝4两(淡盐酒拌,晒干,炒),厚杜仲3

  • 清肝解郁汤

    《外科正宗》卷二:清肝解郁汤药方名称清肝解郁汤处方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贝母 熟地 山栀各3克半夏人参柴胡丹皮陈皮香附川芎各1.8克甘草1.2克功能主治治肝经郁火,发为鬓疽,头眩,痛彻两颞,胸膈痞闷,呕吐酸

  • 消化汤

    药方名称消化汤处方金银花60克,紫背天葵15克,天花粉9克,当归30克,生甘草9克,通草3克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活血消痈。主热毒内盛(酿脓期)。(乳腺炎)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《洞天奥旨》卷七

  • 大乌犀散

    药方名称大乌犀散处方犀角(镑)1分,羚羊角(镑)1分,龙脑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雄黄(研)1分,熊胆(研)1分,牛黄(研)1分,乳香(研)1分,阿魏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水银(与丹砂同研,

  • 加味半夏汤

    药方名称加味半夏汤处方法半夏12克,秫米(高梁米)30克,夏枯草10克,干百合30克,紫苏叶10克。功能主治引阳入阴,交通阴阳。主阳不入阴,阴阳失调。(神经衰弱)用法用量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摘

  • 阿胶散子

    药方名称阿胶散子处方当归(锉碎,酒熬)、黄连(去毛,净洗)、诃子(煨,取肉)、阿胶(慢火炙令泡起即止)、甘草(浆水浸,炙之)各等分(上为细末),黄丹3两,白矾2两。制法上二味相和,为细末,入瓶子内,以

  • 地输汤

    药方名称地输汤处方地榆1两,诃黎勒皮1两,甘草(炙)半两,当归(切,焙)半两,柏叶3分,茜根3分,芍药,赤茯苓(去黑皮)3分。制法上锉细。功能主治脾毒气痢,下血如鹅鸭肝,腹痛不止。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,

  • 补肾地黄酒

    药方名称补肾地黄酒处方生地黄1升(切),大豆2升(熬之),生牛蒡根1升(切)。功能主治润皮毛,益气力,补虚止毒,除面皯。主老人风湿久痹,筋挛骨痛。用法用量上以绢袋盛之,以酒1斗浸之5-6日。任性空心温

  • 大紫双丸

    药方名称大紫双丸处方代赭半两(细研),朱砂半两(细研,水飞过),犀角屑半两,麝香1分(细研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,当归3分(锉,微炒),牛黄1分(细研),川大黄3分(锉碎,微炒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