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对节树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山胡椒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菟丝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一。即眉疽,见该条。
见针灸传真条。
带下证型之一。多因肝郁久而化热,犯脾聚湿,湿热互结,流注下焦,损伤冲任带脉所致。症见带下淋沥不断,色黄或赤白相兼,粘稠味臭,胸乳胀闷不舒,精神抑郁易怒,头晕目眩,口苦咽干,尿色黄等。治宜泻肝清热,利湿
即辛开苦泄。详该条。
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六。即竹叶汤第三方,见竹叶汤条。
病名。又名口中肉毬。见《焦氏喉科枕秘》:“此症因外感六气,内伤七情而起,咽喉之内生肉球,如龙眼核大,有根如线五寸余长,吐球出方可饮食,以手轻捻,痛彻至心,服益气疏风汤,用真麝香二钱,作二次,水和服,或
见营卫不和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