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方之一。方剂之和缓者。适用于体虚而患慢性病证的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一:“缓方之说有五,有‘甘以缓之’之缓方,糖、蜜、枣、葵、甘草之属是也;盖病在胸膈,取甘能恋也;有‘丸以缓之’之缓方,盖丸之比汤、散,其
厥证之一。①指温疫里证,应下失下,六脉如无之重证。《温疫论》:“温疫得里证,神色不败,言动自如,别无怪证。忽然六脉如丝,沉细不应指,似有如无,或两手俱无,或两手先伏。察其人不应有此脉,有此脉者,皆缘应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京师(北京)人。世医出身,生活于十六世纪。初任职于御药房,嘉靖元年(1522年)任御医,后任太医院院使,因得明世宗赏识,升官至通政史、礼部侍郎、工部尚书,并曾主管太医院。1547年
见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。为野木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SI8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手太阳小肠经,合(土)穴。位于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,屈肘取穴。一说在“天井外旁五分”(《针灸集成》)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及尺神经;并有尺侧上、下副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苦荬菜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即寸口,脉诊部位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”故将气口称为寸口。详寸口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五方。白芍药二钱,黄芩、黄连、木香、枳壳各一钱半,陈皮一钱,炙甘草三分。水煎服。治热痢。
病名。又名注夏。①指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。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一。《时病论》:“疰夏者,每逢春夏之交,日长暴暖,忽然眩晕,头痛,身倦,脚软,体热食少,频欲呵欠,心烦自汗是也。”治宜益气阴,消暑热。
病证名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十四。又名瘫痪风。指四肢不用的疾患。《医贯·中风论》:“瘫者坦也,筋脉弛纵,坦然而不举也;痪者涣也,血气涣散而无用也。”多由肝肾亏虚,气血不足,复因邪气(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