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麻诱导期
详针麻诱导条。
详针麻诱导条。
见《幼幼集成》卷二方。即沆瀣丹,见该条。
见田氏保婴集条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,只设1人,始设于1272年(至元九年),官阶从五品。
耳骨之一。解剖学同名骨。左右耳各一,在鼓室内腔上部,其形似砧,故名。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即针砂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经行,因事暴怒,气逆而厥。怒伤肝,肝藏血,因而崩注。但和肝气、清肝火,养肝血,则病自愈。宜柴胡抑肝散(柴胡、青皮、香附、丹皮、焦栀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炒蒲黄、荆芥、棕
病名。因食中毒和疫死的牛肉而出现中毒症状者。其症“令人心闷,身体痹,甚者乃吐逆下利,腹痛不可堪,因而致死者非一也。”(《诸病源候论·食牛肉中毒候》)。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。
出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证。指六种虚损重症。①指气极、血极、筋极、肌极、骨极、精极六种病症。(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)②指气极、脉极、筋极、肉极、骨极、精极六种病症。(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③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。指小儿肿满,因皮肤受风,风搏于气而致虚肿如吹者。参见小儿肿满条。
通亢、吭。颈前部;喉咙。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不搤其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