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阳失调

阴阳失调

亦称阴阳偏胜病机的概括。人体内外表里、上下各部分间,以及物质与机能之间,必须经常保持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,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,这是健康的表现。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,正是各种原因引致体内阴阳失却协调关系的结果。无论病变部位、病势趋向、病性寒热以及邪正虚实的消长等,无不体现了阴阳相对两方面的偏胜和偏衰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。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,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足厥阴疟

    病名。指疟发于足厥阴者。《素问·刺疟篇》:“足厥阴之疟,令人腰痛,少腹满,小便不利,如癃状,非癃也,数便,意恐惧气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阴。”治宜先用三黄石膏汤以祛暑邪,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。参见三阴经

  • 曹颖甫

    【生卒】:1866~1938【介绍】: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,医学教育工作者。名家达,号鹏南。江苏江阴人。对文学有一定研究,著有诗词文集,如《古乐府评注》、《梅花集》等。在中医学术上,致力于《伤寒论》、《

  • 温中祛寒

    温法之一。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。症见食不消化、呕吐清水、大便清稀,舌淡苔白,脉沉细,常用理中丸、附子理中丸。

  • 黑桂散

    即黑神散第一方,见黑神散条。

  • 疠风头目眩晕

    证名。为疠风兼证。出《疠疡机要》上卷。因脾肺气虚者,宜服补中益气汤;肝肾阴虚者,服六味地黄丸;阳气虚所致者,服八味地黄丸;肝经湿热者,宜用柴胡清肝散;兼发热恶寒者,服圣愈汤。

  • 血风劳

    出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五。详见干血痨条。

  • 郑在章

    【介绍】:见郑重光条。

  • 母病及子

    五行学说术语。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。如肝木为母,心火为子,肝阳上亢,可发展为心火亢盛;又如脾土为母,肺金为子,脾胃虚弱,也可累及肺气不足。

  • 毛刺

    古刺法名。九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毛刺者,刺浮痹皮肤也。”是指浅刺皮肤治疗肤表痹症的方法,现在常用的皮肤针刺法,即属此。以其病处浮浅,针刺浅及皮毛,故名。

  • 六谷米

    见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。为薏苡仁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