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外感病过程中已不苦不燥,食而知味。表示胃阴恢复,胃气正常。
拔罐法的古代名。出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卷二。详火罐法条。
证名。指呕吐因火郁气滞所致者。清·罗应章《经验医库·郁火积滞呕吐症》:“郁火积滞,呕吐,五心烦热,咽干口渴,有汗,神强气壮,面赤红活,脉沉滑数疾。”治宜泄火散郁,宜栀连二陈汤。
经穴别名。《圣济总录》“上林,穴在三里下一夫。”所指即上巨虚。见该条。
见清·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。即蚕豆壳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扁鹊条。
病名。见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。由于暑湿侵袭肌肤、经络所致。证见肢体痠痛重着,面赤,小溲黄少等。治宜辛温辛凉并用,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隶属于官医提举司,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,官阶从八品。
骨名。又名地阁骨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经行口糜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