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黄花稔

黄花稔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花稔

药材名称黄花稔

拼音Huánɡ Huā Rěn

别名黄花地桃花地膏药黄花母、千斤坠、枚叶草、山鸡绸、土黄芪[福建]、细迷马桩棵、素花草

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 L.,以全株入药。秋季采挖,洗净切碎,晒干。

性味甘、淡,凉。

功能主治清热利湿,排脓止痛。用于感冒发热,扁桃体炎,细菌性痢疾,泌尿系结石,黄疸,痢疾,腹中疼痛;外用治痈疖疔疮。

用法用量3~5钱;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鲜草捣烂敷患处。

备注(1)同属植物下列3种亦同样药用。黄花母脓见愁)Sida alnifolia L.;黄花稔山麻、扫把麻、拔毒散)Sida acuta Burm. f.;小叶黄花稔sida retusa L.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花稔

药材名称黄花稔

拼音Huánɡ Huā Rěn

别名拔毒散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牙罕满囡(傣名)。

出处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
来源锦葵科植物黄花稔。夏、秋采。

原形态亚灌木状草本或亚灌木,高0.3~1米,直立,多分枝。嫩枝绿色,老时淡红褐色,稍被短柔毛或近秃净。叶互生,披针形,长3~5厘米,先端短尖和渐尖,基部浑圆或钝,边缘有细锯齿,近基部常全缘,上面光秃,绿色,经霜变淡红色,下面浅绿色;具叶柄;托叶披针形,较叶柄为长。花腋生,单朵或数朵簇生,花柄短;花萼连合,萼管近球形,先端5裂,裂片三角形,短尖,绿色;花瓣5,基部合生,黄色;雄蕊多数;心皮4~9个,苞藏于萼内,有皱纹,并有短芒。蒴果扁球形。花期秋、冬季。

生境分部生于路边山野丘陵下。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药理作用福建民间用本品的带根全草代替黄芪。在动物试验中,黄花稔与黄芪煎剂静脉注射,可降低麻醉兔的血压,抑制离体蛙心。对在位蛙心,黄花稔呈抑制而黄芪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。对在位兔肠管,两者静脉注射均呈兴奋作用;对离体兔肠,黄芪可使紧张度降低,而黄花稔则使紧张度升高。两者煎剂12.5~50克/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,24小时内均未有死亡;但黄花稔大剂量组5只中有1只于48小时后死亡。

性味性凉,味微辛。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收敛生肌。治感冒,乳腺炎,痢疾,肠炎,跌打伤,骨折,痈疮疖肿,外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鲜品捣敷或研粉撒敷。

复方治乳腺炎:拔毒散蒲公英,水煎服。外用拔毒散加鲜白菜、红糖捣敷患部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黄花稔

药材名称黄花稔

拼音Huánɡ Huā Rěn

英文名Root of Acute Sida

别名小本黄花草、吸血仔、四吻草、索血草、山鸡拔毒散、脓见消、单鞭救主、梅肉草、柑仔蜜、蛇总管、四米草、尖叶嗽血草、白素子、麻芡麻、灶江、扫把麻。

出处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黄花稔的叶或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da acuta Burm.f.

采收和储藏:叶片在夏、秋采收,鲜用或晾干或晒干。根部在早春植株萌芽前挖取,洗去泥沙,切片,晒干。

原形态黄花稔 直立亚灌木状草本,高1-2m。分枝多小枝被柔毛至近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4-6mm,疏被柔毛;托叶线形,与叶柄近等长,常宿存;叶披针形,长2-5cm,宽4-10m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圆或钝,具锯齿,两面均无毛或疏被星状柔毛,上面偶被单毛。花单朵或成对生于叶腋,花梗长4-12mm,被柔毛,中部具节;萼浅杯状,无毛,长约6mm,下半部合生,裂片5,尾状渐尖;花黄色,直径8-10mm,花瓣倒卵形,先端圆,基部狭,长6-7mm,被纤毛;雄蕊柱长约4mm,疏被硬毛。蒴果近圆球形,分果丬4-9,但常为5-6,长约3.5mm,先端具2短芒,果皮具网状皱纹。花期冬、春季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丛间,路旁或荒坡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和云南等地。原产于印度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和向阳的环境。适应性强,较耐旱,忌积水,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长较好。
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可直播和育苗移植,生产上多采用直播。于春季3-4月,开浅沟条播,行距30cm,将种子均匀播人沟中,覆细土2cm,浇水保温,播后约10d左右出苗。亦可穴播,按行株距35cm×25cm开穴,将种子点播至穴内。

田间管理 苗高4-5cm时间苗,条播按行距10cm左右定苗,穴播每穴留苗3株。定植后至封行前,应隔月松土和除草1次,春、夏、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,冬季追施堆肥或厩肥,追肥后进行培土。

化学成分根主要含生物碱类,包括白叶藤碱(crytolepine),麻黄碱(ephedrine),β-苯乙胺(β-phenethylamine)Φ-麻黄碱(Φ-ephedrine),鸭嘴花酚碱(vasicinol),鸭嘴花酮碱(vasici-none),鸭嘴花碱(vasicine),下箴刺酮碱(hypaphorine),胆碱(choline),甜菜碱(betaine),又含a-香树脂醇(a-amyrin),蜕皮甾酮(ecdysterone),多糖(polysacchride)。地上部分含生物碱,β-苯乙胺、麻黄碱,Φ-麻黄碱、鸭嘴花酚碱,鸭嘴花酮碱,鸭嘴花碱、S-右旋-Nb-二甲基色氨酸甲酯[S-(+)-Nb-di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],胆碱(choline),甜菜碱(betaine),还含鲨肝油烷(pristane),植烷(phytane),三十一烷(bentriacontane),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胆甾醇(cholesterol),莱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-terol),7-豆甾烯酸(stigmast-7-enol)。带根全草还含白芷属脑(heraclenol),丁香甙(syringin)及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。

药理作用福建民间用本品的带根全草代替黄芪。在动物试验中,黄花稔与黄芪煎剂静脉注射,可降低麻醉兔的血压,抑制离体蛙心。对在位蛙心,黄花稔呈抑制而黄芪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。对在位兔肠管,两者静脉注射均呈兴奋作用;对离体兔肠,黄芪可使紧张度降低,而黄花稔则使紧张度升高。两者煎剂12.5-50g/kg给小鼠腹腔注射,24小时内均未有死亡;但黄花稔大剂量组5只中有1只于48小时后死亡。

性味味辛;性凉

归经肺;肝;大肠经

功能主治清湿热;解毒消肿;活血止痛。主湿热泻痢;乳痈;痔疮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;骨折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粉撒敷。

复方治乳腺炎:拔毒散蒲公英,水煎服。外用拔毒散加鲜白菜、红糖捣敷患部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对叶油麻根

    药材名称对叶油麻根拼音Duì Yè Yóu Má G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合东荚蒾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burnum taitoense Hayata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切片晒

  • 梨枝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梨枝药材名称梨枝拼音Lí Zhī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、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树枝。功能主治《圣惠方》:"治霍乱吐利,煮汁饮。"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

  • 桂木干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桂木干药材名称桂木干拼音Guì Mù Gān别名狗果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胭脂公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广东中药》Ⅱ来源为桑科植物桂木的果实。秋季采收,

  • 鹤顶兰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鹤顶兰药材名称鹤顶兰别名大白及[广西南宁]来源兰科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(Aiton) Blume,以假鳞茎入药。生境分部广西、广东、台湾、云南。性味微辛

  • 密马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密马药材名称密马拼音Mì Mǎ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美花兔尾草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美花兔尾草,又名:蜈蚣草。半灌木,高30~60厘米。茎粗,稍有分枝,被毛。单数

  • 蒲桃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蒲桃壳药材名称蒲桃壳拼音Pú Táo Ké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拂金娘科植物蒲桃的干燥果皮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切成四片,去核,晒干。原形态蒲桃(《罗浮志

  • 光板猫叶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光板猫叶草药材名称光板猫叶草拼音Guānɡ Bǎn Māo Yè Cǎo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大叶火焰草的叶及全草。原形态大叶火焰草,又名:荷莲豆叶景天。一

  • 鸭嘴癀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鸭嘴癀药材名称鸭嘴癀拼音Yā Zuǐ Huánɡ别名小接骨、双须蜈蚣、四方草[厦门]、鸡舌癀、定经草、田边草来源玄参科母草属植物长蒴母草Lindernia anagall

  • 大麦醋糟

    药材名称大麦醋糟拼音Dà Mài Cù Zāo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大麦制醋后剩余之糟粕。性味《纲目》:"酸,微寒,无毒。"功能主治《食疗本草》:&q

  • 紫河车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紫河车药材名称紫河车拼音Zǐ Hé Chē别名胎盘、衣胞、胎衣来源本品为健康人的干燥胎盘。将新鲜胎盘除去羊膜及脐带,反复冲洗至去净血液,蒸或置沸水中略煮后,干燥。性状本品呈圆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