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鼻衄

鼻衄

病证名。又名衄血鼻沥血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:“腑脏有热,热乘血气,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,发于鼻者,为鼻衄。”因肺热上壅所致者,症见鼻衄鼻干,咳呛少痰。宜清泻肺热,用桑丹泻白散加减。因胃热薰蒸所致者,有鼻衄鼻干,兼口臭烦渴等症。宜清解胃热,用玉女煎加减。因肝火偏旺所致者,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,宜清肝泻火,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阴虚于下,阳浮于上而鼻衄者,症见六脉浮大无力,两尺尤弱。宜引火归元,潜镇浮阳,用金匮肾气丸加减。因肺肾阴虚所致者,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,脉细数。宜滋养肺肾,用知柏地黄丸加减。有因外伤所致者,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。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,当先治其主要疾病。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,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,置入鼻内止血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儿痰鸣

    病证名,指小儿痰嗽而喉中有痰鸣声响者。清·余梦塘《保赤存真》:“小儿病易动痰。风盛者,咳嗽必紧,痰不易出;火盛者,痰滑而稠;脾虚者,痰稀而白,或睡中觉有痰响,醒则不觉有痰,此虚痰往来也。”治宜利气化痰

  • 发癥

    病证名。七癥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癥瘕病诸候》:“(发瘤候)有人因食饮内误有头发,随食而入成癥,胸喉间如有虫上下来去者是也。”本病与发瘕相似。参见发瘕、癥、七癥条。

  • 神验锦鸠丸

    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七册。菊花、煅牡蛎各五钱,肉桂二两,瞿麦、蕤仁(去皮)、草决明、羌活各三两,茯苓四两,炒蒺藜(去皮)、细辛、防风、黄连各五两,斑鸠(去皮毛肠嘴爪,文武火连骨炙干)一只,羯羊肝(竹刀

  • 经前脐下痛

    病证名。指经前三、五日,脐下作痛势如刀刺,或寒热交作,经血下如黑豆汁样。多因寒湿凝滞所致。宜温经化湿。方用温脐化湿汤(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巴戟、扁豆、白果、建莲子)。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。

  • 眉刀

    眼科手术器械。见《审视瑶函》。钢铁制作(见图110),用以剔除外障之膜翳等。图110

  • 足节

    即趾骨关节。

  • 违时

    违背四时阴阳变化及其对万物的生长收藏作用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无代化,无违时,必养必和,待其来复。”

  • 元神之府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卷三十四。指脑。精神意识,记忆思维,视觉器官,皆发于脑,故称。详脑条。

  • 折风

    八风之一。指从西北方来的风邪。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“风从西北方来,名曰折风,其伤人也,内舍于小肠,外在于手太阳脉,脉绝则溢,脉闭则结不通,善暴死。”

  • 交合

    名词。出《素女经》。指性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