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朱砂菌

朱砂菌

药材名称朱砂菌

拼音Zhū Shā Jūn

别名橘皮蕈、胭脂菰、胭脂栓菌

出处吴林息园《吴蕈谱》载:“橘皮蕈,红如橘皮,味亦带辣。”即指多孔菌科栓菌属红栓菌,而其变种外形及生境分布与正种基本相同,因此也应当包括其变种血红栓菌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红栓菌及血红栓菌的子实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 (Jacp.) Fr.[Polyporus cinnabarinus Jacp.ex Fr.; Boletus cinnabarinus Jacp.]2.Trametes cinnabarina (Jacp.) Fr.var. san-guinea(L.ex Fr.) Pilat[Polystictus sanguineus Fr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杂质,烘干备用。

原形态1.红栓菌子实体侧生无柄,木栓质,单生至覆瓦状叠生生,偶有半平伏而反卷。菌盖半圆形至扇形,(4-10)cm ×(4-15)cm,厚0.5-0.2cm,干后变硬,盖面朱红色,有细软之短绒毛至无毛,粗糙,无环纹,后期稍平滑,橙红色、污红渐褪至淡红色或淡红褐色;盖缘薄或稍钝,全缘。菌肉淡红色至橙红色,木栓质,厚1-1.5mm。菌管与菌肉同色,菌管长4-9mm;管口面朱红色、橙红色或暗红色,后期呈黑色,管口圆形至多角形,每1mm间2-4个。孢子圆筒形,无色至淡黄色,平滑,(5-7)μm×(2-4)μm.2.血红栓菌 子实体木栓质,与红栓菌极相似.唯菌盖厚度在5mm以下,盖面血红色,后褪至白色,常有浓淡相间的环纹.管口面暗红色,管口小,圆形,每1mm间6-8个。孢子无色,长椭圆形,稍弯曲,(7-8)μm×(2.5-3)μm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多种阔叶树腐木上,偶生于针叶树上。

2.生于阔叶树腐木上,偶生于针叶树上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、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
2.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1.红栓菌 子实体无柄,菌盖扁半圆形或扇形,基部狭小,长径3-11cm,短径2-7cm,厚5-20mm。表面朱红色,有或无毛,微有皱纹。管口面橙红色、朱红色或黑色,管口圆形或多角形,每1mm间2-4个。木栓质。气微,味淡。

2.血红栓菌 菌盖厚2-5mm,表面初血红色后苍白色。管口面暗红色,管口圆形,每1mm间6-8个。

化学成分1.红栓菌 含朱红菌酸(cnnabarinic acid),朱红菌素(cinnabarine),朱红栓菌素(tramesanguin)等。

2.血红栓菌:含血红栓菌素(pycnosanguine),朱红菌素(cinnabarine)和4个吩恶嗪-3-酮类(phenoxazin-3-ones),4-羟甲基喹啉(4-hydroxymethylquinoline),注游离糖,糖醇及有机酸等。

性味微辛;涩;性温。

功能主治解毒除湿;止血。主痢疾;咽喉肿痛;跌打损伤;痈疽疮疖;痒疹;伤口出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外敷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包袱七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包袱七药材名称包袱七别名小八角莲、半碗水、铁骨散来源小檗科包袱七Dysosma difformis (Hemsl. et Wils.) T. H. Wang,以根状茎及根入药。生境

  • 百部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百部药材名称百部拼音Bǎi Bù英文名RADIX STEMONAE别名百条根、百部草、闹虱药、药虱药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(Mi

  • 牛奶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牛奶子药材名称牛奶子拼音Niú Nǎi Zǐ别名阳春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甜枣、麦粒子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半春子、岩麻子、密毛子、羊奶子、芒珠子、禾了子(《湖南药物志

  • 《中药大辞典》:墨药材名称墨拼音Mò别名乌金、陈玄、玄香、乌玉块(《纲目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松烟和入胶汁、香料等加工制成之墨。入药以陈久者为佳。性味辛,平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

  • 山樱桃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樱桃药材名称山樱桃拼音Shān Yīnɡ Táo别名朱桃、麦樱(《吴昔本草》),牛桃、英桃(《博物志》),婴桃、英豆(《BU录》),李桃、奈桃(孟珗),梅槐(《八闽通志》)

  • 刀豆壳

    药材名称刀豆壳拼音Dāo Dòu Ké出处《医林纂要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刀豆的果壳。秋季果实成熟时,采收果实,晒干,剥去种子,将果壳晒至全干。贮藏干燥通风处,防虫蛀。生境分部主产江苏、

  • 阔叶垂头菊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阔叶垂头菊药材名称阔叶垂头菊来源菊科垂头菊属植物丛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stenactinum Diels,以全草入药。6~7月采收,洗净切碎,晒干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

  • 太白贝母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太白贝母药材名称太白贝母拼音Tài Bái Bèi Mǔ英文名Taipei Fritillary Bulb别名尖贝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

  • 沙茴香

    药材名称沙茴香拼音Shā Huí Xiānɡ别名野茴香、沙前胡来源伞形科沙茴香Ferula borealis Kuan [Peucedanum rigidum Bunge],以根、种子、全草

  • 铜脚威灵仙

    药材名称铜脚威灵仙拼音Tónɡ Jiǎo Wēi Línɡ Xiān别名黄药子、铜灵仙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圆锥铁线莲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matis terniflora DC.[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