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柳白皮

柳白皮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柳白皮

药材名称柳白皮

拼音Liǔ Bái Pí

出处证类本草

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树枝根部的韧皮。全年可采。除去栓皮及木质部,取韧皮用。

化学成分含水杨甙及3.10~9.12%鞣质。

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。参见"柳枝"条。

性味《唐本草》;"枝皮味苦,寒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祛风利湿,消肿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风肿瘙痒,黄疸,淋浊,乳痈,牙痛,汤火烫伤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枝皮主痰热淋疾;可为浴汤,洗风肿瘙痒;酒煮含,主齿痛。"

②《纲目》:"煎服,治黄疸白浊;酒煮,熨诸痛肿,去风,止痛消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冼、酒煮或炒热温熨。

复方①治疟疾及风湿骨痛: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,用其青色之皮,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
②治走注气痛,或风毒卒肿:白酒煮杨柳白皮,暖熨之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
③治妇女乳痈妒肿:削柳根皮,熟捣,火温,帛囊贮,熨之,冷更易。(《肘后方》)

④治风虫牙痛:杨柳白皮,卷如指大,含咀,以汁渍齿根,数过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
⑤治汤火所灼,未成疮者:柳白皮细切,以猪膏煎以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⑥治汤火灼成疮:柳皮烧灰,以粉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⑦治中耳炎:柳树皮(烧存性)二钱,枯矾、冰片各一钱。共研细面,吹耳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柳白皮

药材名称柳白皮

拼音Liǔ Bái Pí

别名柳皮

出处出自《证类本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皮或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ix babylonica L.

采收和储藏:多在冬、春季采收,趁鲜剥取树皮或根皮,除去粗皮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乔木,高可达18m,树冠开展疏散。树皮灰黑色,不规则开裂;枝细,下垂,无毛。芽线形,先端急尖。叶狭披针形,长9-16cm,宽0.5-1.5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;叶柄长(3-)5-10mm,有短柔毛;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。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;雄花序长1.5-3cm,有短梗,轴有毛;雄蕊2,花药红黄色;苞片披针形,外面有毛;腺体2;雌花序长达2-5cm,有梗,基部有3-4小叶,轴有毛;子房椭圆形,无柄或近无柄,花柱短,柱头2-4深裂;苞片披针形,外面有毛;腺体有1。蒴果长3-4月,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耐水湿,也能生于旱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,其他各地均有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,或片状。厚0.5-1.5mm,外表面淡黄色,灰褐色,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,粗糙,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疤痕;内表面灰黄色,有纵皱纹,易纵向撕裂。体轻,不易折断,断面裂片状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
根皮表面深褐色,粗糙,有纵沟纹,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。气微,味涩。

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:木栓层多已除去或有残留。皮层较窄,薄壁细胞类长圆形,有的含棕褐色物。韧皮部占大部分,散有韧皮纤维束和晶纤维,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。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。

化学成分茎皮、根皮含水杨甙(salicin),芸香甙(rutin),柚皮素-7-葡萄糖甙(naringenin-7-glucoside),柚皮素-5-葡萄糖甙(naringenin-5-glucoside),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glucoside),柳皮甙(quercitrin)和槲皮素(querce-tin)。

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。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(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)及葡萄糖。水杨甙可作苦味剂(局部作用于胃),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(解热止痛),随即很快水解。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,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。水杨甙元4-10%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,几乎无毒。

性味苦;性寒

功能主治祛风利湿;消肿止痛。主风湿骨痛;风肿瘙痒;黄疸;淋浊;乳痈;疔疮;牙痛;汤火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、酒煮或炒热温熨。

各家论述1.《唐本草》:枝皮主痰热淋疾;可为浴汤,洗风肿瘙痒;酒煮含,主齿痛。

2.《纲目》:煎服,治黄疸白浊酒煮,熨诸痛肿,去风,止痛消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浆果苋

    药材名称浆果苋别名九层风、地灵苋来源藜科浆果苋Deeringia amaranthoides (Lam.) Merr.,以全株入药。生境分部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。性味淡,平。功能主治祛风利湿。

  • 越橘

    药材名称越橘拼音Yuè Jú别名熊果叶、红豆、牙疙疸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越橘Vaccinium vitis-idaea L.,以叶、果入药。全年采叶,阴干或鲜用;果秋后采,晒干

  • 杨梅树

    药材名称杨梅树拼音Yánɡ Méi Shù别名大树杨梅、野杨梅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云南中草药》来源为杨梅科植物毛杨梅的树皮或根皮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。原形态常绿乔木

  • 古柯

    药材名称古柯来源古柯科古柯Erythroxylum coca Lam.,以叶入药。生境分部广西、云南有栽培。性味涩、微苦,温。功能主治为兴奋剂和强壮剂。用以恢复疲劳,由叶中提制出的古柯碱为局部麻醉药。

  • 空心木

    药材名称空心木拼音Kōnɡ Xīn Mù别名鬼吹哨、来色木、吹鼓清、泡掌筒、炮竹筒、鬼竹子、大笔杆草、空心草、猴桔子、梅竹叶、金鸡一把锁、大追风、野芦柴来源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鬼吹箫及狭萼鬼吹箫的茎

  • 刺瓜

    药材名称刺瓜别名乳蚕、小刺瓜、野苦瓜来源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[Cyathella corymbosa (Wight) Tsiang et Zh

  • 菜板

    药材名称菜板拼音Cài Bǎn别名节节花、山泽兰、大青叶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多序楼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tosterma macintyrei Dunn[E.rupestre a

  • 香菇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香菇药材名称香菇拼音Xiānɡ Gū别名冬菇、菊花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香蕈Lentinus edodes (Berk.)Sing,以子实体入药。生境分部分布于安徽、浙江

  • 刺蒺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蒺藜药材名称刺蒺藜拼音Cì Jí Lí别名茨(《诗经》),蒺藜(《毛诗传》),蒺藜子、旁通、屉人、止行、豺羽、升推(《本经》),即藜(《别录》),白蒺藜

  • 鸢脚爪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鸢脚爪药材名称鸢脚爪拼音Yuān Jiǎo Zhǎo别名鹰爪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脚爪。原形态茑(《诗经》),又名:黑耳鸢、老鹰。体长约65厘米。嘴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