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白花映山红

白花映山红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白花映山红

药材名称白花映山红

拼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

别名杜鹃花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照山白(《华北经济植物志要》),白艳山红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。

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杜鹃茎叶。4月采花,9~10月挖根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常绿或半常绿的多枝灌木,高2~3米。幼枝具灰色粗毛。单叶近轮生;革质;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,长3~5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钝尖有短尖头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疏被灰褐色伏毛,下面青绿色,被棕褐色伏毛,叶脉上尤多;叶柄具灰褐色伏毛.花1~3朵顶生,有芳香;萼片5,披针形,绿色,长约1.5厘米,有腺毛与绒毛;花冠白色,阔漏斗形,径4~5厘米,裂片卵状椭圆形;雄蕊5~10,花丝细长,近基部有腺毛,花药紫色;子房上位,每室具多数胚珠,花柱细长,长约4厘米,柱头头状,具绒毛。蒴果有毛。花期4~5月。果期9月。

生境分部栽培或野生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河北、山西、湖南、陕西等地。

化学成分花含杜鹃黄甙和少量的杜鹃黄素。叶含多种黄酮类:有槲皮素、棉花皮素,山柰酚、杨梅树皮素、杜鹃黄素和二氢槲皮素。另含杜鹃醇、对-羟基苯甲酸、原儿茶酸、香荚兰酸和丁香酸。

此外,从该植物中还发现邻-焦儿茶酸。

毒性杜鹃花如作野菜食用,常易发生中毒。曾报道一家4口因吃白杜鹃花而中毒,每人服食2~8两不等。食后1~2小时,4人相继发病,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心慌、头昏、眼花、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四肢发麻等.体检:口唇及指端紫绀,呼吸次数增加,血压降低,心音弱,心律慢而不规则,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徐缓及室性期前收缩(5~7次/分)。经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,2~3天后均痊愈。

性味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甜,性温。"
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辛甘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和血,散瘀。治吐血,肠风下血,痢疾,血崩,跌打损伤。
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吐血、崩症,去风寒,和血。梗叶同仙人对坐草,洗风火疮。"
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根及花:通经散瘀,治白带。"
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花及根:治吐血红崩,赤白痢下,肠风下血及跌打损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白花映山红

药材名称白花映山红

拼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

别名白映山红、白艳山红

出处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杜鹃的花、根或茎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ododendron mucronatum (Bl.) G·Den[R.Ledifolium G.Don;R.argyi Levl.」

采收和储藏:4月采花,9~10月挖根,鲜用或晒干。茎叶全年均可采,多鲜用。

原形态常绿或半常绿灌木,高2-3m。分枝多而密,幼枝密被灰色柔毛,有时混生少数腺毛。花芽卵圆形,鳞片脊上有细毛和粘质。叶近轮生,二型;春叶早落,膜质,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.5-5.5cm,宽1-2.5cm,先端急尖或钝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有灰棕色柔毛;夏叶宿存,半革质,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1.5-3.5cm,宽1-2cm,先端钝尖,有短尖头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疏被灰褐色伏毛,下面青绿色,被棕褐色伏毛,叶脉上尤多。花序顶生,有花1-3朵,芳香;花萼大,5裂,裂片披针形,绿色,长约1.5cm,有腺毛与绒毛;花冠宽钟形,纯白色,有时有红色条纹,长2.8-3.5cm,5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;雄蕊10,有时退化为8,花丝细长,近基部有腺毛,花药黄白色或紫色;雌蕊1,密被柔毛和糙伏毛,花柱细长,长4-6cm,柱头头状。蒴果圆锥状卵形,长约1cm,短于萼片,被微毛。花期3-5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灌木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
化学成分花含杜鹃黄甙(azalein)和少量的杜鹃黄素(azaleatin)[1]。叶含多种黄酮类成分:有槲皮素(qquercetin),棉花皮素(gossypetin),山奈酚(kaempferol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杜鹃黄素和二氢槲皮素(dihydroquercetin)。另含杜鹃醇(rhododen-drol),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原儿茶酸(proto-catechu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和丁香酸(syringicacid)[2],此外还含邻-焦儿茶酸(o-pyrocatechuic acid)[3]。

性味辛;甘;性温

功能主治和血;散瘀;止咳。主吐血;便血;痢疾;崩漏;咳嗽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各家论述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吐血、崩症,去风寒,和血。梗叶同仙人对坐草,洗风火疮。

2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根及花:通经散瘀,治白带。

3.《四川中药志》:花及根:治吐血红崩,赤白痢下,肠风下血及跌打损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柴厚朴

    药材名称柴厚朴拼音Chái Hòu Pò别名土厚朴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兰科植物四川木莲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nglietia szechuanica Hu.采收和储藏:夏季剥取树皮,晾干或炕干

  • 走游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走游草药材名称走游草拼音Zǒu Yóu Cǎo别名爬山虎、藤五甲、红五加、五爪金龙来源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 (Wall. e

  • 酒饼叶根

    药材名称酒饼叶根拼音Jiǔ Bǐnɡ Yè Gēn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来源为番荔枝科植物假鹰爪的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。性味辛,平,无毒。功能主治浸酒,治风湿性关节炎,肠胃寒痛。用法用量内服

  • 海鹞鱼齿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海鹞鱼齿药材名称海鹞鱼齿拼音Hǎi Yào Yú Chǐ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魟科动物赤魟等的牙齿。性味《本草拾遗》:"无毒。"功能主治《本草拾

  • 鸡屎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鸡屎藤药材名称鸡屎藤拼音Jī Shǐ Ténɡ别名斑鸩饭、女青、主屎藤(《质问本草》),却节(《李氏草秘》),皆治藤、臭藤根(《纲目拾遗》),牛皮冻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臭藤

  • 挂兰

    药材名称挂兰拼音Guà Lán别名折鹤兰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吊兰(《种子植物名称》),匍匐兰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树蕉瓜(《文山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百合种植物挂

  • 白草根

    药材名称白草根别名倒生草来源禾本科白草根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.,以根状茎入药。生境分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西南。性味甘,寒。功能主治清热凉血,利尿。主治急性肾炎尿血,鼻

  • 鹧鸪血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鹧鸪血药材名称鹧鸪血拼音Zhè Gū Xuè出处福州台江区《验方汇集》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血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鹧鸪"条。功能主治福州台江区《验

  • 臭黄皮

    药材名称臭黄皮别名臭麻木、假黄皮、五暑叶来源芸香科黄皮属植物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. f.,以根、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根切片晒干,叶阴干。性味苦、辛,温。功能主治疏风解表,行

  • 柠条籽

    药材名称柠条籽拼音Nínɡ Tiáo Zǐ出处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来源为豆科植物中间锦鸡儿的种子。夏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功能主治止痒,杀虫。复方治神经性皮炎、牛皮癣、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