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茶油

茶油

《中国药典》:茶油

药材名称茶油

拼音Chá Yóu

来源本品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或小叶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.ms.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

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。本品在氯仿、乙醚或二硫化碳中易溶,在乙醇中微溶。相对密度在25℃时应为0.909~0.915(附录ⅦA)。折光率在25℃时应为1.466~1.470(附录ⅦF)。

鉴别取本品2ml,小心加入新制放冷的发烟硝酸-硫酸-水(1:1:1)10ml 中,放置片刻,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。

功能主治用作注射用茶油的原料及软膏基质。

贮藏遮光,密封,置阴凉处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茶油

药材名称茶油

拼音Chá Yóu

别名楂油(《农政全书》),拌树子油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出处《纲目拾遗》

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种子的脂肪油

化学成分含脂肪油(为油酸、硬脂酸等的甘油酯)。

性味甘,凉。

①《农政全书》:"性寒。"
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,性凉。"
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,平。"

功能主治清热化湿,杀虫解毒。治痧气腹痛,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,疥癣,汤火伤。

①《农政全书》:"疗疮疥,退湿热。"

②《纲目拾遗》:"润肠清胃,杀虫解毒。"

③《随患居饮食谱》:"润燥,清热,息风,利头目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冷开水送服1~2两。外用:涂敷。

复方①治绞肠痧:油茶种子油二两。冷开水送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②治小儿脸部生癣:茶油涂患部,日涂数次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
③治汤火伤:茶油、鸡蛋清、百草霜。共擂细,搽伤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
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肠梗阻用生茶油150~200毫升,1次口服。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,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,必须坚持再服,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,有一定止呕作用;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,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。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,有一定疗效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茶油

药材名称茶油

拼音Chá Yóu

英文名Tea-seed Oil

别名楂油、茶子油。

出处1.《农政全书》:作(楂)油法:每岁于寒露前三日收取楂子则多油,迟则油干。收子宜晾之高处,令透风,过半月则罅发,取去斗,欲急开则摊晒一两日尽开矣。

2.《纲目拾遗》:茶油,煎熬不熟,食之令人泻。
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茶油,烹调肴馔,日用即宜,蒸熟用之,泽发生光。诸油惟此最为轻清,故诸病不忌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子的脂肪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olelfera Abel[C.oleosa (Lour.)Rehd.]

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,榨取油。

原形态油茶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4m,稀达8m。树皮淡黄褐色,平滑不裂;小枝微被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mm,有毛;叶片厚革质,卵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3.5-9cm,宽1.8-4.2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或中脉有硬毛,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两性,1-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,直径3-5cm,无梗;萼片通常5,近圆形,外被绢毛;花瓣5-7,白色,分离,倒卵形至披针形,长2.5-4.5cm,先端常有凹缺,外面有毛;雄蕊多数,无毛,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;子房上位,密被白色丝状绒毛,花柱先端三浅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5cm,果皮厚,木质,室背2-3裂。种子背圆腹扁,长至2.5cm。花期10-11月,果期次年10月。

生境分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,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。在氯仿、乙醚、二硫化碳中易溶,在乙醇中微溶。相对密度在25℃时为0.9.9-0.915。折光率在25℃时为1.466-1.470。碘值为80-88。皂化值为185-196。酸值不大于3。

化学成分含脂肪油(为油酸、硬脂酸等的甘油酯)。

鉴别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2ml,小心加入新制冷的发烟硝酸-硫酸-水(1:1:1)10ml中,放置片刻,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。

(2)取本品3ml加石油醚3ml,溶液成澄清液,加亚硝酸钠结晶少量与稀硫酸数滴,即有气泡发生,强力振摇后,静置片刻观察,油液层应澄清,油液与酸液接界处亦不得显混浊。(检查是否掺桐油)(3)取本品5ml,置试管中,加含硫黄的二硫化碳溶液(1→100)与戊醇的等容混合液5ml,置饱和食盐水浴中,注意缓缓加热至泡沫停止(除去二硫化碳),继续加热使水浴保持沸腾,2h内不得显红色。(检查是否掺棉子油

性味甘;凉;苦

归经大肠经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润肠;杀虫。主痧气腹痛;便秘;蛔虫腹痛;蛔虫性肠梗阻;疥癣;汤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冷开水送服30-60g。外用:适量,涂敷。

复方①治绞肠痧:油茶种子油二两。冷开水送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②治小儿脸部生癣:茶油涂患部,日涂数次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③治汤火伤:茶油、鸡蛋清、百草霜。共擂细,搽伤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
各家论述1.《农政全书》:疗疮疥,退湿热。

2.《纲目拾遗》:润肠清胃,杀虫解毒。
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润燥,清热,息风,利头目。

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肠梗阻。用生茶油150-200ml,1次口服,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,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,必须坚持再服,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,有一定止呕作用;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,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,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,有一定疗效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莲须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莲须药材名称莲须拼音Lián Xū英文名STAMEN NELUMBINIS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. 的干燥雄蕊。夏季花开时选晴天采

  • 白暨豚

    药材名称白暨豚拼音Bái Jì Tún英文名suckling pig别名白旗、白鳍、白鳍豚、白江猪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potes

  • 戎盐

    药材名称戎盐拼音Rónɡ Yán别名胡盐(《别录》),秃登盐、阴土盐(《唐本草》),石盐、寒盐、冰石(《石药尔雅》),羌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青盐(《本草图经》),岩盐(《地质矿物

  • 感应草

    药材名称感应草别名罗伞草、降落伞来源酢浆草科感应草Biophytum sensitivum (L.) DC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台湾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性味甘、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消积,利水。小儿疳积

  • 桂丁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桂丁药材名称桂丁拼音Guì Dīnɡ别名肉桂子(《百草镜》),桂子(《中药志》),桂丁香(《上海饮片炮制规范》)。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幼嫩果实。10~11月采

  • 水龙胆草根

    药材名称水龙胆草根拼音Shuǐ Lónɡ Dǎn Cǎo Gēn别名食疙瘩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腺花香茶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adenantha(Diels)Hara采收和

  • 红五加

    药材名称红五加拼音Hónɡ Wǔ Jiā别名五爪龙、大血藤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毛枝崖爬藤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木质藤本,有卷须。叶互生,具长柄;叶常为指状或叉指状,有小叶5~7枚

  • 倒生莲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倒生莲药材名称倒生莲拼音Dǎo Shēnɡ Lián别名倒水莲(《草木便方》),花老鼠、尾生根、石上凤尾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金鸡尾(《湖南药物志》),盘龙莲(《贵州草药》

  • 女贞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女贞子药材名称女贞子拼音Nǚ Zhēn Zǐ英文名FRUCTUS LIGUSTRI LUCIDI别名爆格蚤、冬青子[河北、江苏、福建、广西、云南]来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

  • 西藏角蒿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西藏角蒿药材名称西藏角蒿来源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西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tandii Sprague,以根及种子入药。7~9月挖取根部,洗净切片,晒干;8~9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