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褐粘褶菌

褐粘褶菌

药材名称褐粘褶菌

拼音Hè Zhān Zhě Jūn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褐粘褶菌的子实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oeophyllum subferrugineum(Bark.)Bond.et Sing.[Lenzites subferruginea Berk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晒干。

原形态褐粘褶菌 子实体韧,木栓质,侧生无柄或基部狭小如柄状。菌盖半圆形或扇形至贝壳形,(1-3)cm×(2-7)cm,厚3-9mm,常呈覆瓦状叠生或左右相连;盖面灰褐色至红褐色或黑褐色,密生短绒毛,后期毛渐脱落,有同心环棱及不规则的瘤突,使盖面凸凹不平;盖缘波状,薄而锐。管口面灰褐色至栗褐色;菌管褶片状,褶间距约1mm,褶宽2-6mm,褶缘薄,锯齿状,老熟后齿裂。菌肉锈褐色,厚1-3mm,软木栓质。孢子长椭圆形,平滑,无色,(7-9)μm×(3-3.5)μm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针叶树的倒腐木及木材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山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。菌盖扇形或半圆形,基部狭小,长径2-10cm,短径2-5cm,厚5-10mm。表面锈褐色或灰白色,有或无细绒毛,具较宽的同心性环带,边缘薄而锐。菌肉锈褐色或茶色。菌褶宽2-6mm,有分叉,褶缘薄或呈锯齿状。木栓质。气微,味淡。

化学成分同属植物篱边粘褶菌含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麦角甾-7,22-二烯-3β-醇(ergosta-7,22-dien-3β-ol),麦角甾-7-烯-3β-醇(ergosta-7-en-3β-ol),羽扇豆醇(lupeol)及脂肪酸。

密粘褶菌含纤维素,糖类降解酶类,螯合的金属络合物(chelate-metal complex)即低分子量的铁结合化合物(ironbinding compound)和甲壳质。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;顺气;抗肿瘤。主风湿痹痛;胸闷胁胀;癌症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-15g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羚羊角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羚羊角药材名称羚羊角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英文名CORNU SAIGAE TATARICAE别名高鼻羚羊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

  • 江珧壳

    药材名称江珧壳拼音Jiānɡ Yáo Ké来源药材基源: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贝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nna(Atrina)pectinat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捕得后,除去肉,取贝壳洗

  • 胡子七

    药材名称胡子七拼音Hú Zǐ Qī别名黑毛七、小山桃儿七、九百棒、九龙丹、鸳鸯七、猪毛七、红毛七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铁筷子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leborus Thibetanu

  • 三加皮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三加皮药材名称三加皮来源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毛蕊三加(藏三加)Acanthopanax lasiogyne Harms,以根皮入药,称“三加皮”。原形态落叶小乔木,常有刺。叶互生或簇生

  • 桤木

    药材名称桤木拼音Qī Mù别名水青冈来源桦木科桤木属植物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.,以树皮、嫩枝叶入药。春季采集嫩枝叶;四季采树皮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苦、涩,凉。功能

  • 白花杆

    药材名称白花杆拼音Bái Huā Gǎn别名建德山梅花、土常山[浙江东天目]、山梅花来源虎耳草科绢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,以根皮入药。生境分部

  • 蛇百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蛇百子药材名称蛇百子拼音Shé Bǎi Zǐ别名逼死蛇、毛老虎(《陆川本草》),黄黄草、大还魂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假藿香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陆川本草》来源

  • 天王七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天王七药材名称天王七拼音Tiān Wánɡ Qī别名五转七、白暴七、鸡爪七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羽裂莛子藨的根。秋末采挖。洗净,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~7

  • 粗叶木

    药材名称粗叶木拼音Cū Yè Mù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别名白果鸡屎树出处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粗叶木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

  • 乌桕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乌桕子药材名称乌桕子拼音Wū Jiù Zǐ别名乌茶子(《天宝本草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的种子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乌桕木根皮"条。性味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