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金耳环

金耳环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金耳环

药材名称金耳环

拼音Jīn ěr Huán

别名细辛、一块瓦

来源马兜铃细辛属植物纤梗细辛Asarum gracilipes C. S. Yang, mss.以全草入药。春夏采全草,鲜用或晒干用。

性味辛、微苦,温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温经散寒,祛痰止咳,散瘀消肿。用于风寒咳嗽,慢性支气管炎,哮喘,慢性胃炎,风寒痹痛;外用治跌打损伤,毒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0.5~2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耳环

药材名称金耳环

拼音Jīn ěr Huán

别名细辛(《广西中草药》),长花轴细辛、大叶细辛、大叶山茨菇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一块瓦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。

出处《广西中草药》

来源马兜铃科植物金耳环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短,须根细长,灰黄色。叶基生,卵状三角形或箭形,先端渐尖,基部耳垂状。全缘,上面被疏短毛,下面叶脉有疏长毛。花紫红色,单生,由叶柄间抽出,近于地面,花枝与花冠等长或超过;花被一轮,整齐,钟状,3裂,宿存;雄蕊12,排列成2轮,分离或近于分离,花丝短。蒴果近球形,熟时不规则开裂。花期春季。

生境分部生于深山溪林下阴湿处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化学成分含黄酮甙、氨基酸、糖类和挥发油。

性味辛,温,有毒。
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甘淡。"
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辛,温。"

③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辛微苦,温,有小毒。"

功能主治散寒,止咳。平喘,止痛。治风寒咳嗽,哮喘,腹中寒痛,龋齿痛,跌打损伤。
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理跌打,治毒蛇仿,又能生肌去腐。"
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祛风散寒,平喘止咳,行气止痛,解毒消肿。治风寒咳嗽,支气管哮喘,腹寒痛,龋齿痛,毒蛇咬伤,跌打肿痛。"

③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熄风开窍。治小儿抽搐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3~1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酒调外擦。

复方治龋齿痛:金耳环根研末,填塞龋齿内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耳环

药材名称金耳环

拼音Jīn ěr Huán

别名小洋紫苏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,盆上金耳环(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)。

出处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

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彩叶紫苏全草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茎肉质,高30厘米许,方形,淡红色,有节,密被短毛。叶对生,三角状卵圆形,边缘具青色或淡黄色圆齿,基部截形,上面中间暗红色,或淡青黄色,被疏短毛;叶柄长1.5~4厘米,淡红色,密被短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淡蓝紫色或带白色;萼钟状5裂;花冠唇形;雄蕊4,2强,花丝基部连成筒状;雌蕊柱头2裂。小坚果平滑。

生境分部生于溪谷、田野,或为栽培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。

功能主治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:"清凉解毒。治疮疡。"

用法用量外用:加黄糖捣敷患处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金耳环

药材名称金耳环

拼音Jīn ěr Huán

英文名all-grass of Small Coleus

别名细辛、大叶细辛、大叶山茨菇、一块瓦、龙须草、马蹄细辛、小犁头。

出处出自《广西中草药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金耳环和长茎金耳环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sarum insigne Diels[A.longipedunculatum O.COSchmidt.;A.gracilipes C.S.Yang et C.F.Liang]2.Asarum longerhizomatosum C.F.Liang et C.S.Yang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连根采挖,去泥土,阴干。

原形态金耳环 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粗短,叶柄长10-20cm,有柔毛,芽胞叶窄卵形,先端渐尖,边缘有睫毛;叶片长卵形、长10-15cm,宽6-11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耳状深理解,通常外展,上面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,偶无,具疏生短毛,下面右见细小颗粒状油点,脉上和叶缘有柔毛。花紫色,直径3.5-5.5cm;花梗常弯曲;花被管仲状,中部以上扩展成一环突,然后缢缩,喉孔窄三角形,无膜环,花被裂片宽卵形,无膜环,花被裂片宽卵形至肾状卵形,中部至基部有一半圆形垫状斑块,斑块直径约1cm,白色;药隔伸出,锥状或宽舌状,或中央稍下凹;子房下位,外有6棱,花柱6,先端2裂,裂片长约1mm;柱头侧生。花期3-4月。

2.长茎金耳环 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细长,节间长6-12cm。叶1-2片,叶柄长10-18cm,无毛;芽胞叶通常窄卵形,近边缘有睫毛;叶片长方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8-14cm,宽5-8cm,先端渐尖,基部耳形或戟形,两侧裂片略成三角形,上面具散生短毛,脉和近边缘较密,下面无毛。花紫绿色,直径约3cm;花梗长约1.5cm;花被管圆筒状,长约1.5cm,喉部缢缩,膜环宽约2mm,内壁有纵行脊皱,花被裂片宽卵形,顶部和边缘淡紫绿色,中部紫色,近喉部有乳突皱褶区;药隔伸出,舌状;子房半下位,花柱6,先端2裂,柱头侧生。花期7-12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林下阴湿地或山坡。

2.生于林下或林间阴湿地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江西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2.分布于广西。

性状性状鉴别 1.金耳环根茎粗短。根丛生,直径2-3mm,灰黄色。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、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10-15cm,宽6-11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上面中脉两侧有白色去斑,脉上及边缘有柔毛,下面放大镜下可见颗粒状油点;叶柄有柔毛。可见花,紫褐色,较大,花被管钟状,喉部无膜环。气辛香,有浓烈麻辣味。

2.长茎金耳环根茎细长,节间长6-12cm。根纤细,稀肉质而较粗状。叶片长方状、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上面散生短毛;叶柄无毛。花紫绿色,花被管圆筒状,喉部膜环宽2mm,内壁有纵行脊棱。

化学成分金耳环全草(干品)含挥发油0.5%,挥发油中成分有:龙脑(borneol),乙酸龙脑酯(bornyl acetate),3,5-二甲氧基甲苯(3,5-dimethoxytoluene),黄樟醚(safrole),反式丁香烯(trans-caryophyllene),β-古芸烯(β-gurjunene),反式-β-金合欢烯(trans-β-farnesene),甲基丁香油酚(methyl eugenol),橙叔醇(nerolidol),细辛醚(asaricin),榄香脂素(elemicin),樟脑(camphor),β蒎烯(β-pinene)。

性味辛;苦;温;小毒

归经肺;肝;脾;胃经

功能主治温经散寒;祛痰止咳;散瘀消肿;行气止痛。主风寒咳嗽;风寒感冒;慢性支气管炎;哮喘;慢性胃炎;风寒痹痛;龋齿痛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.5-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草捣敷;干全草研末吹鼻;或撒;酒调搽。

各家论述1.《岭南采药录》:理跌打,治毒蛇伤,又能生肌去腐。

2.《广西中草药》:祛风散寒,平喘止咳,行气止痛,解毒消肿。治风寒咳嗽,支气管哮喘,腹寒痛,龋齿痛,毒蛇咬伤,跌打肿痛。

3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熄风开窍。治小儿抽搐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观音竹

    药材名称观音竹拼音Guān Yīn Zhú别名蛇儿参、水麦冬、骑马参、龙爪参、双肾草、走肾草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谓:“现音竹,饶州山坡有之,以千层喜。春时短叶中抽细葶,发小叶,梢开绿花,长柄如石斛。一

  • 毛节兔唇花

    药材名称毛节兔唇花拼音Máo Jié Tù Chún Huā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毛节兔唇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gochilus lanatonodus C.Y.Wu et Hsuan

  • 碎骨仔树

    药材名称碎骨仔树拼音Suì Gǔ Zǎi Shù别名华青皮木、退骨王、香芙木、骨碎木、土续断来源药材基源:为铁青树科植物华南青皮木的根、树枝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oepfia chinens

  • 千屈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千屈菜药材名称千屈菜拼音Qiān Qū Cài别名对叶莲(《贵州民间药物,),对牙草,铁菱角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马鞭草、败毒草。出处《救荒本草》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

  • 玉芙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玉芙蓉药材名称玉芙蓉拼音Yù Fú Rónɡ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肉质茎中流出的浆汁凝结物。4~8月,当仙人掌汁液充盈时,选择生长

  • 小叶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叶柳药材名称小叶柳拼音Xiǎo Yè Liǔ别名山杨柳、红梅蜡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.,以根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

  • 牿岭勾儿茶

    药材名称牿岭勾儿茶拼音Gù Lǐnɡ Gōu ér Chá别名勾儿茶、紫青藤来源鼠李科勾儿茶属植物牿岭勾儿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Schneid.,

  • 吹风散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吹风散药材名称吹风散拼音Chuī Fēnɡ Sàn别名水灯盏、细风藤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大风藤,红十八症、大钻(《文山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文山中草药》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冷饭藤

  • 轮叶棘豆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轮叶棘豆药材名称轮叶棘豆拼音Lún Yè Jí Dòu别名打夏来源豆科棘豆属植物轮叶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Roy

  • 蛾眉石凤丹

    药材名称蛾眉石凤丹拼音é Méi Shí Fènɡ Dān别名一枚花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出处四川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丫蕊花的全草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余厘米。根